平阴四中:开放课堂引发“生活热”

本报记者 廉德忠 通讯员 刘红伟
  “你们说这些蔬菜是绿色食品,有认证证书吗?”“大叔,您不要生气,我们是四中的学生,不能随便说这些蔬菜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需要国家认证的。”平阴县第四中学初一(1)班的4名学生在学习了“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后,对县城生活区域的绿色食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超市、摊点、蔬菜批发市场等标卖的“绿色食品”,大多数都没有绿色食品标志,更没有国家认证证书。
  学生们所作的调查是该校“开放学习型课堂”的内容之一。“开放学习型课堂”的构建,使学校出现了“学生生活热”。
  针对教师跟着教材跑、课堂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状,结合新课程改革倡导引领学生探究创新的要求,自2006年开始,平阴四中构建“开放学习型课堂”,提出了“让课堂走进生活,走入社会,走向实践”的教学目标。其基本架构为:化零为整,模块推进。把过去两节课、三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安排教学程序,进行“模块推进”,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凤凰彩票和空间,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凤凰彩票,增加学生说、做、互动的凤凰彩票;删去低效无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其基本形式为,将课堂向课前、课后和家庭及社会延伸,开放课堂时空和内容,使学生的课堂生活化。
  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的生活时时处处是课堂。上课前一天,学生利用课余凤凰彩票,结合学校和家庭生活,对学习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和设计。学生们或三人一伙,或五人一组,或在学校里,或组织起来在家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讨。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初二(5)班的一堂作文错别字讲评课,引发了学生的“生活意识”,他们自发利用双休日去商店、街头,寻找广告牌、店铺招牌中的错别字以及“繁简混用”的不规范用字等,并向商家提出纠正建议。
  教师结合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要求,拓展课本有限的内容,以教材为圆心,以学生生活为半径,让学生的学习领域扩大到社会。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初三年级的7名学生在生物课上学习了“空气质量与健康”后,对县城内的垃圾场、化肥厂、制药厂、污水处理厂等进行考察,到气象局了解空气检测数据,写出了近两千字的考察报告,并以“我们身边的环保”为题,自费印发倡议书向各居民区发放,受到了市民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