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中回归教育原点

本报记者 宋淑青
  邹平县梁邹小学是一所年轻学校:2005年3月动工兴建,当年11月招生;68名教职工中有36人不满30岁,教龄不满1年的竟有18人。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却吸引了省内外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其吸引力何在呢?
  基于“爱”与“赏识”,梁邹小学选择了“本真教育”。刘司军校长说,“本”是根本之“本”,回归教育的本原,皈依教育的本质,把解放人的智慧,提升人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能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唯一的过程和归宿;“真”既是真实客观的“真”,又是真理的“真”,更是真诚之“真”。
  刘司军认为,实施“本真教育”,首先要承认师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梁邹小学主要服务于邹平经济开发区,学生可以说来自天南海北,教师也是从县内各学校调进或通过招考进来的大学生,各具禀赋,各具个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多元的发展需要。实践“本真教育”,就是对教育对象发展潜能的客观认同与尊重,在师生现有的基础、资质、兴趣、潜能及理想的基础上,因势利导,使其个性得到解放与张扬,特长得到培育与延伸,把良好的东西积淀成为素质。
  与学生一样,教师同样需要认同,需要被赏识。梁邹小学对各级管理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每天最少表扬一位教师。为了表扬准确,各部门的管理者深入一线,瞪大眼睛寻找典型,因为只有发现典型,才能总结典型、宣传典型,最终让人人都成为典型。每周汇总之后,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进行表扬肯定,做得突出的要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其实,他们发言的内容都是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只不过别人没做过的事他们做了,别人眼中的小事他们做精了,看似平凡的事情他们做成了特色……
  刘司军认为:真正的善待差异,是“引导自选”,是引导孩子对学习内容、进度、方式进行自主选择。他们自己选择的东西哪怕是苦的,也会乐此不疲。所以,学会赏识一定是最终落实在自主选择的学习机制上,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梁邹小学的3个“超市”,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开展起来的。
  “习惯超市”让养成教育成为德育的主线。在梁邹小学,习惯养成教育不是对孩子成长的束缚,而是对人的解放。他们在少先队大队部设立“习惯超市连锁店”,各中队设立“分店”,中队辅导员担任“店长”,队员为分店会员。“分店”可以自行设计店名、组织特色活动。“会员”入会时获得一张“好习惯充值会员卡”,选择一种好习惯作为自己近期的努力方向。他们实行会员升级制度,每月一评价,随着养成的好习惯越来越多,队员可升为一级、二级直至金牌会员。该校还定期组织优秀会员外出参观、实践,如“激情黄河滩”、“省科技馆之旅”等。这些活动又激发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养成好习惯,积极地为自己“充值”,为习惯养成这个反复、枯燥的过程增添了许多的乐趣和激情。
  “科技超市”为学生点燃创新的火把。针对小学生好奇、好问、爱动脑的特点,梁邹小学坚持“唤起兴趣,参与学习”的理念,开设“科技超市”,组织了系列科学探究活动,有植物、动物、环保、物理(电子、声学、力学等)、简单化学等。各类综合实践、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现象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记录能力、现象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科技超市”的开设,保护和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特长超市”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在梁邹小学,特色活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被列为全体学生必须选修的校本活动课程。该“超市”特色活动多达69种,参与人数众多,每一名学生至少选择一项特色活动训练,多数教师都担任着活动课程的辅导工作。每周二下午的活动课凤凰彩票,全校1763名学生满怀急切、快乐的心情,井然有序地奔赴自己的活动队。京剧、京韵大鼓、河南坠子,一招一式都是那么认真,那么传神;锣鼓、腰鼓、架子鼓,鼓乐喧天,激情震撼;电子琴、古筝、唢呐、笛子、葫芦丝,吹拉弹唱,声声入耳;国画、油画、装饰画、书法,全神贯注,笔笔传神;象棋、围棋、国际跳棋、乒乓球、轮滑、太极拳、跆拳道,灵活机智,生龙活虎。在“特长超市”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该校师生创作、表演的群口快板《八荣八耻做表率》,参加第三届“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英才推选活动,获得了银奖。
  梁邹小学的一系列成功选择,彰显着管理者的睿智。在梁邹小学这片沃土上,成就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