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发展让学生手握“金刚钻”

本报记者 王万刚
  王德洲是山东省临朐县职业中专的一名普通毕业生。然而,就是这一名普通毕业生,在上海久日集团公司顶岗实习一年后留厂工作,因工作业绩突出,很快被提拔为公司副经理,月薪5000余元。上海久日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洪创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王德洲同志职业道德素质高、技术过硬,是我们公司最受欢迎的员工。”
  临朐职业中专2009届毕业生不足500人,而主动到该校签约的有30多家用人单位,共招聘700多人,因此,毕业生很快被抢订一空。该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学生贴上了“手握金刚钻,敢揽瓷器活”的金色标签。
牢固树立“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
  通过对人才需求情况的深入调研,临朐职业中专领导班子成员发现,当前企业不是不需要人才,而是需要操作熟练的高技能人才。为什么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职业学校毕业生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毕业生没有扎实、过硬的操作技能。例如:有的职业学校一味地追求“毕业生安置率”,不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结果,安排到企业的学生工作不到一年就被企业辞退了。针对这种情况,临朐职业中专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研究、反复论证,确定了“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内涵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思路。围绕这个办学思路,学校及时调整了专业设置,除保留原来的机电、汽修、计算机、幼师等四个专业外,将农学专业改为数控专业,该专业很快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三批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树立“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校长李宪永告诉记者:“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从市场人才需求情况来看,需要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要求高了。只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学校发展就有活力。”
努力构建“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
  该校教师王亓贵,1988年从莱阳农学院农业教育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该校担任农学专业教师。当农学专业出现滑坡时,他积极请求转为焊接专业教师,学校很快就批准了他的请求。他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后,克服重重困难,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积极参加专业培训,迅速成为该专业的教学骨干。他先后获得了县技能大赛一等奖、市焊接专业技能大赛二等奖,被评为临朐县实训指导教学能手。
  几年来,该校在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培训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文化课教师向专业教师转岗。通过转岗培训,使他们达到“一专多能”,确保了专业课教学需要。目前,该校共有“双师型”教师72人,占全校教师的61%。
  王亓贵告诉记者:“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一专多能’,否则就会被淘汰。”
  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该校坚持把专业教师培训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一方面,请技术专家进校,手把手地指导,对专业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另一方面,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先后派出96人次分别到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山东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鲁巴师资培训中心、中国电子大学、华中数控公司、山东理工大学、烟台汽车学院等国内外培训基地进行了培训。今年暑假期间,该校又派出16名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国家级培训,使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学校还规定,每名专业课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轮训两个月。为此,该校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使教师及时到企业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围绕教学、生产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深入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该校还高薪聘请了10名专业技师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全力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技术硬的教师队伍。
  学校机械专业教师王昌才告诉记者:“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教师比较匮乏。过去由于我校教师素质不高,因此教出来的学生技能比较低,不仅企业不喜欢,家长、社会也不认可。现在我们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深受社会欢迎。实践证明,要想使学校快速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积极探索“车间、课堂一体化”办学模式
  把企业建在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是该校办学的最大特点。
  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三年来,该校多方筹措资金500万元,建成1500平方米的校内数控、电气焊、钳工、汽修等实训车间,购置10台数控车床和高级数控铣床、80台联想计算机及10台氩弧焊机等设备,新建钳工实训工位及配套设备60个。近期,该校又投资50万元,建成了300平方米的汽修实训车间。
  车间建起来,机床运进来,如何运作才能真正使学校办学活起来?
  为了改革专业教学,提高办学效益,该校制定并落实了“五项措施”:一是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整、合并,降低了理论深度和难度,拓宽了知识面;二是简化原理的阐述,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三是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学,注重传统加工工艺的教学和传统工种的技能训练;四是在课程中围绕相关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而设置课程内容,为技能训练留下充足的凤凰彩票;五是突出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实行分层次实践教学,建立不同层次的实验室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该校还积极倡导了“先会、后懂、再提高”的技能教学模式。新生入学之初,暂不选定自己的所学专业,先由学校安排他们到各个专业实训场地观摩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然后选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先会”,让学生“照着葫芦画瓢”,先模仿练习;对模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校本教材上相关的知识,重点讲解,让学生真正“后懂”;然后再进行实践,对实训内容进行重新磨合,做到“再提高”。例如:在数控教学中,该校教师先在数控车床上演示编程,学生带着课本在一旁观看;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编程,教师进行指导。一轮之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这次编程的理论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再让学生去编程。这样循环往复,直到学生自己能够熟练操作为止。
  将课堂搬进车间,仅靠学校的力量是很难满足学生实习实训要求的,因此,该校积极探索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他们要求学生在学校“成品”后,通过到企业实习,努力把自己锻造成社会急需、技术过硬的“精品”。该校每年都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或“半工半读”;寒暑假安排学生直接顶岗生产,企业支付一定报酬。这样,既使学生的“纸上技能”变成“手上功夫”,又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为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该校与临朐振鲁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引进该公司价值达250多万元的12台先进数控机床及成套设备,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为学生的技能培养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条件。学校还与临朐县久恒模具厂联系,引企入校,产学结合。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企业将部分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学校的实训车间,并派技师到校指导实习加工,协助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完成教学和生产任务,真正体现了“课堂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的办学理念。通过对不同产品的加工,学生掌握了生产实践中的基本技能,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车工专业教师高瑞亭告诉记者:“将课堂搬进车间后,教学效益有了很大提高。过去在课堂上开机器,在黑板上搞实验,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听不懂。现在我们在车间里教学,学生可以边学理论边操作。我们还经常举行一些技术比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