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 硕果累累

本报记者 尹品华 通讯员 董志勇
  岁月长河,沧桑巨变。60年来,德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民生工程、奠基工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教育系统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发展,在与时俱进中开拓创新,在克服困难中奋发有为,在机遇挑战中乘势而上,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让教育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
  (一)学前教育。1950年,全市只有8所幼儿园,在园幼儿230人。为解放妇女劳动力,农村办幼儿园以季节性为主,根据农忙情况适时而定。“文革”期间,幼儿学语录、背语录、唱样板戏,出现了小学化、成人化教育倾向,学前教育受到严重冲击。改革开放后,学前教育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1985年,全市幼儿园发展到3709所,其中有教育部门开办的49所、其他部门开办的67所、集体开办的3593所,在园幼儿达13.4万人。之后,学前教育逐步划归教育部门主管。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学前教育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形成了国家、集体和个体办园的新格局。目前,全市各类幼儿园(学前班)发展到2255所,在园幼儿13.7万人,分别是1950年的346倍和594倍。3~6岁幼儿入园率达81%,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班)率达96%,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获得突破。
  (二)小学教育。1949年,全市有小学3521所,在校生20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20%。1950年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人民群众迫切要求送子女上学。对此,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改造和新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增加入学人数。1965年,全市有全日制小学7971所、耕读小学7978所,在校生50多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8.9%。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发展受到冲击,各小学陆续停课“闹革命”。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市的小学教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规模不断壮大,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全市全日制小学发展到9122所,在校生75.9万人,入学率达97.3%,毕业率达98.4%,小学教育普及率达到97.7%。到目前,全市既普及了小学教育,又实现了免费教育。通过科学规划、布局调整,学校发展到1013所,在校生达到了40.4万人。在校生数是1949年的2倍,学龄儿童入学率比1949年提升了80个百分点,达到100%。小学巩固率和升入初中比例达到100%。
  (三)初中教育。1950年,全市只有乐陵中学、禹城中学和德州中学3所初级中学,在校生618人。1958年的“大跃进”期间,初中数量激增,达到64所。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受到冲击,片面要求初中发展,全市片片联办初中,其数量和在校学生剧增,规模畸形膨胀。1977年,全市初中发展到1546所,在校生23.6万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初中发展进入健康、科学之路。经过“调整、巩固、整顿、提高”,1997年,全市普及了初中教育。进入21世纪后,初中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目前,学校调整为192所,在校生16.7万人,分别是建国初期的64倍和248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普及高中段教育。
  (四)特殊教育。德州特殊教育起步于1959年,当时有在校生47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特殊教育作为“普九”的重要补充,得到了迅猛发展。1996年,德州市盲童学校正式建成,标志着德州市特教进入分类设班设校、规范发展时期,聋哑、智障、视力残疾教育由小学扩展到初中乃至中等教育。到目前,全市共建成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生达到1780人,分别是1959年的12倍和37.8倍。2009年4月,投资1048万元的市特教学校竣工并投入使用。
  (五)高中教育。1952年,德州开始有第一所普通高中,即原德州中学,现德州一中。到1955年发展到3所:德州一、二中和禹城中学。“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办学质量下降,而数量剧增,到1977年发展到259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市开始压缩普通高中数量。通过“调整、巩固、整顿、提高”,1986年全市普通高中达到54所,在校生2.7万多人。1992年,全市高中又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撤销了农村的全部高中,高中处数减少到28所,在校生2.2万人。自1997年起,高中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高中处数相对稳定,而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普通高中有27所,在校生9.8万人,在校生数是建国初期的10倍。60年来,全市普通高中向高校输送合格新生数十万人。
  (六)中等职业教育。建国初期,德州职业技术教育异常薄弱,1949年仅有初级师范学校4所。后来不断加大改革发展力度,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继建立了一批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部分农村普通高中改为农业中学,城市普通中学附设职业高中班。1985年,全市有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农(职)业中学49所。1986年以后,德州市积极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基本形成了初、中、高相互衔接,结构层次较为合理,能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到目前,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41所,在校生7.5万人,学校处数是建国初的10倍。近几年,突出特色发展,促进技能培养,职业教育有了长足进展。2008年,德州代表山东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有6人获奖,得到省教育厅表彰。2009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德州市又有8人获奖,获奖人数在全省是最多的。“学汽修、到德州”特色品牌正在形成。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特色办学、毕业生“召回”、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等多种办法,目前,德州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7.7%。
  (七)成人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民教育、职工教育。开始以短期文化识字培训为主,后来走上了短期加长期加学历教育的路子。教育内容也逐步由文化教育、政治教育拓展到技术教育,办学层次也逐步发展到了中专、大专甚至大学,函授教育、自学考试、脱产进修也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上世纪70~80年代,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地直机关业余大学、山东省广播电视大学德州地区分校、德州农村发展学院4所成人高校相继建立,山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在德州举办了高等函授教育。1993年以后,德州市全面实施“三后”教育工程,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毕业后,经过劳动技能培训,走上各种岗位,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1995年,德州市顺利通过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扫盲验收,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目前,乡镇成教中心成为本地农业实用技术的试验园、示范园和推广园,每年培训农民群众10万人次,全市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100%,一大批青壮年成为农业第一线的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三农”专家,极大地提高了建设新农村的能力。
  (八)民办教育。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德州民办教育几乎处在停滞状态。1978年到1985年,社会力量办学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至1991年,全市发展到58所;1992年到1997年,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市发展到160多所。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和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使民办教育步入规范管理、依法办学的轨道。到目前,全市教育系统管理的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调整到了99所,在校生达10万人,开设专业近百个。民办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从职业技术培训到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丰富的社会力量办学体系,累计培养各类人才数百万人次。
  (九)高等教育。1971年,德州师范专科学校成立,标志着德州在建国22年后拥有了自己的高等教育学校。该校于1978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之后30年,德州市高等教育进行了多次调整、合并和升格,规模、效益明显提升。2005年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省政府验收并招收第一批高职生。在正确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德州市高等民办学院得到快速发展,相继建成了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华宇学院和德州汽车摩托车专修学院,使德州市高等教育已发展成拥有一所综合本科、三所高职专科、一所非学历专修学院的格局,办学体制也由单一的国办普通高校发展到现在的拥有职业技术高校、民办高校、成人高校。到目前共有在校生4.5万人,每万人中有在校生124人,在校生数是德州市高等教育诞生时的97倍。
  二、加大政府投入,鼓励捐资助学,全市办学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优先投资、优先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建国后至20世纪末,教育经费主要是三种渠道:一是国家财政部下达的经费,包括教育事业和基本建设投资;二是由地方财政自筹拨给教育部门的经费;三是教育内部的收入,包括学生所缴纳的学杂费、勤工俭学收入等。进入21世纪,国家和省、市不断出台惠民政策,推行免费教育,教育公益性凸显,人民群众受益匪浅。2007年春季开学,全市投入资金1.4亿元,全部免除了50.45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当年秋季开学后,又投入资金775万元,免除了5.32万名城市和农村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的杂费;投入2593万元,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本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了免费上学。2008年、2009年又连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标准,每生每年小学提高到400元,初中提高到600元,农村家庭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费提高到每年750元,建立了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与此同时,在高等学校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助学制度,在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设立了政府助学金,加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免费政策和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德州市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学校的办学条件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助为辅。建国初,有不少校舍由庙宇、民房改用,后来虽然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但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农村学校更是破烂不堪;即使到了1979年底,全市坚固实用校舍只占9.3%,危房、黑房占到81.7%,72%的学生在土台子、水泥板上学习,近91%的学校没有院墙、校门,夏不挡风,冬不御寒。当时“上课一片人头,下课一片砖头”、“黑屋子、土台子,里面一窝泥孩子”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损害了师生的身心健康。1980~1988年,全市进行了农村校舍改造,总投资达到2.08亿元,实现“六配套”(即校舍、院墙、桌凳、大门、厕所、操场)的学校达到85%以上,基本改变了“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的状况。1989~1993年,在党中央“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号召下,社会各界踊跃捐资助学,政府加大投入,德州市又投入2.15亿元,完成了城镇校舍改造,实现了城镇学校的“五达标”(规模、校舍、课桌凳、操场、环境)。1994~1997年,政府投入和发动各界群众捐资,投入7.8亿元,完成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自2001~2007年,德州市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基本消除了农村学校的D级危房,农村学校的校舍安全有了较大好转。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建设,市委书记雷建国、市长吴翠云多次就学校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将学校建成当地最安全、最坚固、最让群众放心的地方。各县市区、各部门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校舍改造攻坚战。全市累计投入资金8.7亿元,改造校舍187.7万平方米,建造了一批高质量的教学楼,农村学校正向楼房化推进,校舍面貌焕然一新。启动了农村中小学“一通二热三化”和“改厕治污”工程(即通水、热水、热饭、硬化、绿化、美化、取暖、改厕),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卫生和生活条件。2009年8月,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德州市又展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全市校舍建设又向着一个新的目标迈进。
  实验室建设、仪器图书配备和电化教育装备发生了巨大变化。建国以后很长凤凰彩票,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各学校“黑板上画实验,课本上讲实验”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教师开始自制简单的模型、挂图。改革开放之后,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学校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强仪器、图书配备和电子技术装备。1987年,全市中学演示实验率达到80.4%,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62.8%。近几年,投资5000多万元,大力实施了农村中小学仪器更新工程,实验设备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实验课开出率达到了100%。投资1880万元,实施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配套装备计算机教室148个、卫星教学接收点644个、教学光盘播放点398个,覆盖所有中小学,在全省第七个通过验收。筹集4000多万元,完善了市、县、校网络中心,建成了德州教育网,所有高中教师人手一部笔记本电脑,内配设施和教学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成学校达到了省、市级规范化标准。
  三、提高经济社会地位,加强业务培养与培训,干部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解放初期,以老解放区教育工作者为骨干,留用、改造一批旧知识分子充实到师资队伍。1950年,德州共有教职工7897人。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社社有高中、片片有联中,致使公办教师层层拔高使用,民办教师骤增。1980年,中学民师占到38%,小学民师占到76%,达到高峰,导致师资队伍教学水平下降,管理难度增大。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进入80、90年代,德州两次整顿民办教师队伍,七次从民师中选招公办教师;2002年和2005年两次进行大规模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精简分流7631人,清退临时工和代课教师1521人,彻底地解决了民师问题,优化了队伍,激发了教育内部活力。60年来,通过不断补充新教师和教师城乡交流等措施,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仅有了明显改善,而且得到壮大。目前,全市教职工总数达到61682人,是建国初期的7.8倍。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德州市几乎每年都要选派干部、教师到国家行政学院、省教育学院培训,或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学习考察。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两大主题,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全面开展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从1987年9月开始,德州市根据上级要求进行教师职称评定,到目前,全市共评审通过中学高级教师职务11716人、中学一级教师职务22299人,小学高级教师职务33191人。自2001年开始认定教师资格,通过自然过渡、参加全省统一考试,到目前共认定74245人。普通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了91.3%,初中教师本科学历的达到33%,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的达到50.6%。全市园长和教师学历达标率86%,专业合格率达到47%。近几年,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出台了《德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办法》、《德州市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方案》等文件,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抓县(市、区),广泛开展市、县、乡、校四级培训。2008年在全省率先推行了说课对抗赛,2009年又推出了教师专业知识对抗赛,初中、高中教师远程研修关注度全省第一,参训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7%以上,得到了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在中职学校广泛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师专业成长带动专业发展。
  “文革”期间,许多教师、干部被批斗,教育事业遭受严重创伤,教师地位到了最低谷。新时期开始之后,全市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大多数领导干部和一部分教师摘掉“走资派”、“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臭老九”等帽子。实施了安居工程,子女农转非,还实行了公费医疗、班主任津贴和教龄津贴等等。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充分发挥周主信、袁敬华等先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开展学先进、比先进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一线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不断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一大批干部教师被选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中,袁敬华是夏津县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校长,县教育局副局长,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每年有大批教师受到表彰,共有20人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66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6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487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78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11人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特级教师”称号,教师的政治、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坚持把行风建设作为带动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系统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打牢“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思想基础。2008年,市教育局聘请了30名特邀监督员,强化对教育工作的督导和对教育系统行风建设的社会监督。通过抓学习、抓调研、抓作风、抓制度、抓服务等一系列措施,规范办事程序,严明工作纪律,增强凝聚力,积极打造心齐劲足、干事创业的人文环境。把机关效能建设成果转化为开创德州教育新局面的干劲,转化为急人危难、奉献爱心的行动。汶川大地震后,教育系统立即行动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举办了“崇文尚德、大爱无疆”德州市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募捐义演文艺晚会,表达全市师生员工在灾难面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心手相连、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据统计,教育系统累计捐款达1000多万元。德州汽车摩托车专修学院免费接收111名北川职业中学学生来德州复课学习。这一善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深化改革,优化环境,教育系统不断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60年来,教育系统进行过一系列改革,如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创新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等。每次改革,都是依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各项改革扎实稳妥、深得民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办学体制改革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局面,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格局。进行过多次人事制度改革,精简了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和人员,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完善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基本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投入保障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毕业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积极进行教材、教法改革实验和学科基地建设。教研机构日趋完善,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视导、教学能手评选、优质课评选等活动,自2008年以来,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先后出台教学常规、教学研究、督查机制等指导性文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建立起了对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和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管理,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听课制度,采取不打招呼,不用陪同,直接进校、推门进课堂的方式,对学校校容校貌、课堂教学等进行监督检查和听课,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采取借脑、借力等方式,提高教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在高中学校建立学科基地,强化教研,向科研要质量,催生了当堂教学达标改革“宁津现象”。山东省在德州市召开现场会,推广了这一经验。目前已吸引安徽、辽宁等省以及山东各市来宁津学习、考察。设立了“德州市当堂达标教学研究中心”,深化与推广当堂达标教学经验,创新优质教学模式,带动全市农村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多年来,教育重大改革事项或校舍建设项目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市政府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充分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建议。教育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坚决取缔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和“三无”饮食摊点及违规建筑等。坚决制止违反规定挤占挪用中小学经费的现象,严肃查处侵占、破坏学校场地、财产和设施的不法行为。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先进典型,正确引导教育改革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逐年提升,党和政府给教育部门的荣誉不胜枚举。2008年以来,德州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单位,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回顾60年的实践,德州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面对新形势,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中心,紧扣“质量、安全”两大主题,强化“教师、校长、机关”三支队伍建设,按照“基础教育抓质量、职业教育办特色、高等教育搞服务”的思路,加大工作力度,与时俱进,奋发向前,在新的征途上谱写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本版图片由德州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