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布局调整激发山区教育活力

本报记者 尚 峰
  新学期一开学,沂源县农村中小学捷报频传:大张庄镇中学建筑面积2952平方米、投资300万元的教学楼,大张庄镇中心小学建筑面积1242平方米、投资150万元的教学楼,中庄镇中学、张家坡镇中心学校2个建筑面积1365平方米、投资340万元的学生餐厅,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2000余名农村娃喜迁“新居”,师生学习、生活和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沂源县位于鲁中沂蒙山腹地,是一个山区县、农业县和经济欠发达县。过去教育家底薄,尤其是农村办学条件薄弱,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县教体局局长侯宪全告诉记者,从2004年开始,沂源县全面启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县政府科学制定方案,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作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财政拨款、向上争取扶持等多种渠道,截至2006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投资6138万元,新建校舍面积8.16万平方米,完成学校建设项目36个,撤并中学3所、完小82所,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农村教育资源得到优化,让老百姓的孩子真正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乡村有了少年宫
  陈婧元,悦庄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是学校有名的“小画家”。她的国画作品《牡丹》在淄博市“百灵”艺术节大赛上得了一等奖。该校还有5名学生在全市争当“小实验家”活动中获奖。校长郑作奎介绍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为学生搭建了成长的“舞台”。调整前,学校受校舍、场地和师资不足等问题困扰,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进行。调整后,悦庄镇中心小学一口“吞掉”了9所完小,学校占地36亩,规模达到29个教学班1235名学生,教学楼、办公楼、学生餐厅、实验室、微机室、舞蹈室、美术书法室、音乐室、科学探究室、手工制作室等一应俱全,总投资达到680万元。学校服务周围27个村,服务半径达到7.5公里,师资力量也得以“优化组合”,英语、微机等课程全部开齐上足。为了方便偏远山村的学生上学,该镇为学校配备了6辆校巴,专门接送学生上学放学。2009年,该镇又依托学校建起了悦庄镇乡村少年宫,利用课外活动和周末凤凰彩票,组织学生开展音乐、美术、天文观测等活动,学生各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像这样的乡村少年宫,沂源县已建成8处。乡村少年宫成了农村少年儿童学习娱乐、展示才华的“学园”和“乐园”。
教师“走教”“片联校”
  每周三上午,刘芳霞老师的身影一出现在鲁村镇中心小学于刘石沟村教学分部(教学点)门口,分部三年级的18名学生就高兴地拥上前去迎接她。刘芳霞是鲁村镇中心小学英语教师,她不仅担任着教学本部——镇中心小学五年级4个班的英语课,每周三上午还要骑车4公里赶到于刘石沟村教学分部,为这里的三年级学生上英语课。4年来,她风雨无阻,没给这里的学生落下一节课。
  在实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沂源县不搞“一刀切”,而是从山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在不具备合班并校条件的山区乡镇推行“学校联管、教师走教”的“片联校”农村办学模式。“片联校”,就是以一所完全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为本部,将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的多所初级小学作为教学分部,将本部和教学分部办成一所“片联校”,校内实行教师、教学、后勤、考核“四统一”管理。教学分部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由“片联校”统一编排课程表,统一调配“走教”教师,保证送教到点,执教到班,辅导到人。鲁村镇山多地广,村庄分散,在布局调整时共设置了2所“片联校”,撤并了11所完小。鲁村镇中心小学下设6个教学分部,服务周围41个村,配备5名“走教”教师。校长王登龙说,实行“片联校”管理,虽然给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但减轻了教师跨学科教学的负担,教师专业化更强了,也保证了教学质量。目前,该县共有“片联校”14所,教学分部52个,配备“走教”教师40余名,全县有3000余名农村学生受益。
校园摆起“擂台赛”
  一提起“擂台赛”,大张庄镇中学的教师们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从2006年开始,学校每学年都举办一次教师教学技能比武——校园“擂台赛”,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9个学科,任课教师无论长幼,人人报名,全员参与,至今已连续举办了4届,有140人次教师先后参与“比武”,有15名教师赢得“擂主”称号。上期语文学科“擂主”、刚走上讲台4年的青年教师李梅玲高兴地说:“‘擂台赛’既培养了我攻坚破难的勇气,又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这种富有创新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我们年轻教师的健康成长。”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是基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关键。在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沂源县“软”“硬”兼施,一手抓硬件设施配备,一手抓教师业务培训。县教体局每学期组织城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把优质课“搬进”农村课堂;教研员下基层蹲点包校,开展“面对面”指导;组织教学“比武”,评选“教坛新秀”;组织教师、班主任全员参加远程网络研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学习推广省内外名校名师经验;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共建,先后组织183名教师到农村支教。这一系列举措,使全县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