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

本报通讯员 隋艳玲 韩高波
  “小时候,我经常在村外的池塘边用泥巴筑城堡、做泥人,可当我沾着浑身的泥浆回到家时,总免不了受到大人的责备,于是我对泥塑的迷恋只能成为内心深处的一种奢望。后来,我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专业的陶泥塑造工艺。现在,陶艺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寿光世纪学校的陶艺展室内,“影痕”陶艺学社社长刘嘉豪同学正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
  近年来,该校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研究,从整合课时、整合课程、整合资源、整合师资四个方面,探索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模式。
整合课时,为活动实施提供凤凰彩票保证
  为彻底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凤凰彩票短、活动走过场的问题,该校对课时创新性地进行整合、连排,将每周二、周四下午设置为3课时连排的综合课,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进行调查,走入自然进行体验,解决了单节课时无法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难题。
  六年级学生利用一下午的凤凰彩票,到孙集镇三元朱村开展了“走进寿光蔬菜大棚”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们在王乐义书记的带领下走进蔬菜大棚参观、采访,不仅了解了冬暖式大棚的发展史,学习到了很多蔬菜种植知识,还了解了农民近几年的致富情况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等。活动结束后,王明宇同学感慨说:“把综合实践活动课集中起来上,让我们有机会走入自然、了解社会,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的体验让人终生难忘。”
整合课程,为活动实施提供科学规划
  该校分“走进社会”、“动手操作”、“拥抱自然”、“体验生活”四个板块,编写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并在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和潍坊教科院的指导下正式出版,为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提供了活动资源和具体指导。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广、内容繁杂,学校又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为基础,重新对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内容与思想品德、科学等有关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如将综合实践活动与生命教育相结合,开展“校园植物种类调查”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课相结合,开展“太阳能水满报警器”研制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安全、法制教育相结合,开展“上网的利与弊”调查辩论活动等,提高了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操作性。
整合资源,为活动实施提供多元空间
  木工车间里,几台精密机床发出“嗡嗡”声,学生们有的戴着护目镜切割、打磨木片模型,有的拿标尺精细测量,合作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缝纫车间里,几位女学生正在全神贯注缝制十字绣,专注的眼神配合灵巧的双手,在飞针走线中,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随之诞生……为真正将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学校投资近百万元,建起了由陶艺、木工、缝纫、烹饪等10多个车间组成的实践工厂,并聘请了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任教。但要全方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单凭校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外,学校结合当地实际,选择颇具特色的蔬菜科技博览园、三元朱村蔬菜大棚、化龙镇裴岭村胡萝卜种植基地、杨家埠年画与风筝基地等,建立学生劳动试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实践,提升综合技能。此外,学校还积极挖掘家长资源,组建“家长义工队”,让有特长的家长走进校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举办讲座或带领学生开展社区活动、实地考察等形式,帮助他们了解多元知识,开阔视野,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整合师资,为活动实施提供可行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教师负担重。为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难题,学校采取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办法,备课环节实行“一人精备、多人修改”,活动课采用“走班制”、“上大课”方式。“走班制”就是以年级为单位,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确定1~2个重点活动主题,精心备课,对本年级的学生轮流上课;“上大课”就是选择适合集中开课的课题,或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实践活动,或进行集中活动等,以此来分解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提高课程开课率及上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