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古铸今 和乐立成

本报记者 朱年强 通讯员 鹿文鹏
  曲阜市实验小学依托独有的历史地理优势,挖掘儒家传统文化的内涵,熔儒韵厚重之基,铸和乐致美之风,构建起了“诗书启智,艺体尚美,和乐立成”的素质教育模式,以鲜明的特色、卓越的品牌矗立于教育之林。
和乐理念的熔铸
  学校围绕“和乐”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亲和高效”的管理原则,熔先贤经典,铸“和乐致美”的学校文化、“和衷共生,励学精进”的学校精神、“蒙以养正,礼爱并举”的育人理念和“仰圣求信实,习艺尚和美”的校风。这些与“和”紧密相连的“理念”或“精神”无不出自儒家经典,但又不拘泥于儒家思想,学校经过创新融合,为这些“理念”或“精神”注入素质教育元素,使其焕发时代光彩。如,“和乐致美”中的“和乐”包含着为人之道,强调的是过程;“致美”包含着做事之道,突出的是境界。“和乐致美”作为学校的核心理念,既包含了做人和做事这两方面的价值观念,又反映了传统教育与新时代要求的和谐统一。它高度凝练又极具鲜明的个性,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准则,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支柱。
  学校因时制宜,将传统的“六艺”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六艺”,即“礼、乐、知、能、健、行”,营造出和乐优美的校园氛围,让诚信的种子扎根于幼小的心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就基石。
和乐环境的熔铸
  该校傍孔府而建,依杏坛而立,校内坐落有孔子后裔曾经居住的西五府,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四合院,厅内悬先人墨迹“和乐有福”匾额一块,“和乐致美”的提出便是受此启发。
  学校布局受《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启示,围绕四合院建设了仿古大门。日本友人捐赠的巨型汉白玉孔子雕像,镌刻着沙孟海、范曾、沈鹏、武中奇、王学仲等书界泰斗书写的《论语》大理石墙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标志。学校还建起了综合楼、教学楼、音美楼、图书楼、科技楼、服务楼等配套建筑。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设有德育室、探究实验室、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电教室、可视语音室、自然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书法室、科技室、音像电子馆、舞蹈房等教学活动专用室,并配套建设了地面卫星接收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有线广播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形成了室室能上网、资源能共享的信息网络。同时,铺设了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篮球场,建设了学生健身路径。创造性地建设了两处供师生休憩的小型公园——东西和乐园。校园内,四时花木掩映着楼桥亭廊,漫步校内,仿佛徜徉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闭目聆听,似乎同时听到圣哲的教诲与孩童的欢声。
和乐活动的熔铸
  学校构建了“人亲、心通、场乐、法和”富有和乐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人亲”就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双边活动既有密集的知识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沟通,达到师生间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心通”即教者、学者、作者、编者四心相通。“场乐”是指创设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乐学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学得之乐;教师鼓励开导,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有创造之乐;教师设计引导,激发学生的竞赛欲,有获胜之乐。“法和”是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谐运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学校构建了“诗书启智、明理导行”的德育模式,把校本教材《杏坛魂》及其他儒家经典作品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材,通过古诗文诵读、情感熏陶、道德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在诵读活动中,学校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各种诵读竞赛,激发学生诵读儒家经典的兴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实际行动,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校构建了“艺体尚美、和乐以成”的美育特色。学校以“立本重基、多才博艺”育人目标为指导,以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以艺体教育为突破,以各种兴趣小组为依托,以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为载体,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将艺术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渗透、拓展、深化,使艺术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富有特色的艺术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生基础。
  熔古铸今,和乐立成。曲阜市实验小学挟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乘着时代改革的春风,让和谐美丽的校园充满绚丽的阳光雨露,滋润着祖国的蓓蕾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