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里娃笑得更灿烂

本报记者 尚 峰
  沂源县是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山区农业县,然而,全县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主要得益于该县推行的“低成本高质量”学前教育发展模式。
两次机遇实现“两级跳”
  该县教体局局长侯宪全向记者介绍说,沂源学前教育发展到今天,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是抓住了两次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第一次是1997年,抓住争创“教育强县”的机遇,把学前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统筹规划,以农村撤班建园为突破口,稳步实施幼儿园布局调整。到2002年底,全县幼儿园所数由473所调整到196所。第二次是2004年,抓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机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园舍布局,推动学前教育向规模办园、规范办园发展。至2006年底,全县农村幼儿园调整为99所,基本形成以实验幼儿园为示范、以乡镇中心园为骨干、以村级联办园为主体、以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办园格局,全县学前教育得到了快速、健康、长足的发展。
  悦庄镇是该县“低成本高质量”办园模式的一个缩影和代表。该镇有69个村、6.1万口人,是一个农业大镇。镇教体办主任孙兆刚介绍,1998年前,镇上找不到一所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基本上处于“一村一园、一园一班、一班一师”的状况,幼儿学前一年入园率不足50%,教育活动“小学化”倾向严重。实施布局调整后,该镇利用合班并校后闲置的校舍、场地,先后改建了7所独立设置的幼儿园,仅此一项就节省资金200余万元。同时,镇政府又分别投资180万元和35万元,新建了1所中心幼儿园和1所农村园。目前,该镇共有9所幼儿园,其中,省级示范园2所、市级示范园4所,全镇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9%以上。
一场“演出”引来“泥娃”满园
  记者在悦庄镇采访的当天,正好赶上全县幼儿园“环境创设开放交流日”活动。承担“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展示任务的龙山幼儿园,一下子迎来了200多名幼儿教师前来参观学习。园长耿文英忙里偷闲,给记者讲了一段“小故事”:刚开始办园时,村民送孩子入园的积极性不高,她就和老师们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发动,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后来,她们想了一个主意——利用节假日组织在园幼儿到各村进行“汇报演出”。这一招立竿见影。“泥娃娃”在幼儿园竟变成了“金娃娃”,看了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家长心中的担忧顿时烟消云散,第二天就争相把孩子往幼儿园送。该镇崔家庄村村民孟现礼说:“孩子在幼儿园不仅学了本领,长了见识,还解放了家长的手脚,俺一百个放心。”
  吸引孩子的是“演出”,吸引家长的是质量。用幼儿园良好的环境、教师良好的服务、孩子良好的习惯,去赢得家长、社会的信任,是沂源县巩固和提升学前教育普及率的“法宝”。龙山幼儿园充分挖掘当地农村自然资源,利用玉米秆、高粱秆、麦秸秆、葡萄藤、玉米皮、苍耳、柳条、河沙、泥巴、石子等,开发出了“举重器”、“百宝箱”、“魔圈”等100余种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器材,让幼儿百玩不厌,提高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悦庄镇中心幼儿园倡导“处处有教育,处处有创造”,利用廉价的自然资源,在小、中、大班设立了科学区、表演区、益智区、操作区、自然角、动物角等,开展粘贴、印画、拼图、捏泥、草编、剪纸、刺绣、种植等系列“区角”活动,注重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
  提高保教质量,教师素质是关键。悦庄镇中心幼儿园园长陈桂红介绍,针对农村幼儿教师缺乏专业培训、业务素质不高的实际,镇教体办以中心幼儿园为依托,每周六上午组织教师培训,重点辅导教师键盘、舞蹈、视唱、教材和“两字一画一话”等教学基本功。每天下午放学后,各幼儿园还要开展40分钟的园本教研活动。为加强教师培训,该县成立了县、乡镇两级学前教育研训中心,定期举办公开课、观摩课、教学开放交流和教师基本功比武活动,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搭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