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大学生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

  本报讯(通讯员 廖达)这几天,在冠县北陶镇东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庄面塑传承人孙玉连高兴得合不拢嘴。这是因为,聊城大学的一帮大学生为她的面塑拍摄纪录片,让她对这个传统手艺的传承和发扬充满了信心。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参与“调研山东——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的18名大学生分成3个小分队,连日来奔赴聊城、泰安、菏泽三地,用影像来详细记录各地代表性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内容、制作过程、传承人的生平和生活现状等,并向传承人学习制作技艺。
  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大赵村聊城木版年画的传人荣维臣老人、有“中国泼彩剪纸第一人”之称的聊城市高级美术师金凤杰、入选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东省标志性文化“泰山石敢当习俗”等,陆续进入了这些大学生的镜头。依然红火的和濒临灭绝的民俗文化都让学生们在记录的同时受到很大的触动。
  在剪纸艺术家金凤杰那里,学生们惊叹于她“随剪随折叠”的绚烂多变的高难度构型方法。她的作品《过年》中的一扇门就运用了16种折叠手法,从中学生们体会到了金老师突破单调的简单重复所展现出来的剪纸艺术的绝妙之美。学生们更从金老师“这是我家乡的年俗,是我从自己的乡情中得到的灵感”的朴实话语中,体会到生活对于艺术的强大影响力。在泰山石敢当美术馆,他们通过采访和拍摄,了解了泰山石敢当在民间的很多传说版本,对石敢当从镇宅辟邪,逐渐成为被人格化的民间保护神形象的过程有了基本认识。学生们听闻了唐太宗与石敢当、台湾地区流行的石敢当风俗等传说故事,并对时代发展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影响也有了初步了解。
  在去年寒假的社会实践中,聊城大学就已经开始了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活动。大学生们不仅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在发现、挖掘、整理、保存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拯救濒危优秀民俗文化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