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校园幸福”的生长点

本报记者 宋洪昌 李长海
杨成秋印象
  禹城市实验小学校长杨成秋经常讲这样一个故事:唐代著名禅师慧宗酷爱兰花,平日讲经之余,花费多年凤凰彩票在寺院里栽种了数十盆兰花。一次,他外出云游,临行前交代弟子要看护好这些兰花。其间,一位弟子不小心碰倒花架,打碎了几个兰花盆。众弟子忐忑不安,准备等待师父的责罚。慧宗云游归来,看到破损的兰花,并没有责备弟子,弟子们感到很奇怪。他对弟子们说:“我不是为生气而种兰花的。”
  杨成秋说:“其实,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校长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学生之于学业,无异于禅师品兰,就看你以什么样的心境面对你的‘兰花’。如果你纠结于他们的‘破碎’,那么你所感知的就是‘生气’;如果你品味到他们的情趣,那么你所拥有的就是幸福的享受。”
  杨成秋倾心培植他的“幸福教育”之兰,引领老师和学生共同建设幸福的校园生活,而这种建设首先是从他自身开始的。
  
  在禹城市实验小学,校长杨成秋勾画了一幅“幸福教育”路线图:校长幸福了,教师才会幸福——教师幸福了,学生才会幸福——学生幸福了,学校才是乐园。
  在他的理想中,学校应该是教师幸福地工作的地方,也应该是学生幸福地学习和成长的地方。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与老师们共同努力,在收获个人工作快乐与因价值实现而带来的满足的同时,也成就着学生的成长与幸福。
  在建设幸福校园的过程中,谁的作用最重要?“应该是校长。”杨成秋说,“校长的精神状态决定着学校的氛围。要让师生拥有幸福的校园生活,校长首先要处于幸福的状态。”
  在杨成秋看来,要改变教师的工作状态,让教师有工作热情,校长首先要让教师感觉到工作有干头;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在校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关系。他发现,教师们也不是难以满足的,他们所期望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慰藉,是一种沟通和理解——当他们苦恼的时候,会听到来自校长的安慰的话;家庭有难处的时候,能看到领导的身影。总之,就是要让老师感到自己“有力”,而不是“无力”。他认为,如果校长走近老师,让他们感受到校长的真诚,他们就会走近校长,也就容易从工作中感受到舒畅、快乐和满足。“校长必须把真实的自己展示在教师们的面前。”他说,“当教师对校长不产生怀疑的时候,教师才会对校长产生信任。”
  每一年新任教师来到学校,杨成秋都忘不了告诉他们:在这里工作很简单,没有那么多的复杂,不需要考虑那么多的人际关系问题,只要把工作干好就行了;只要把自己的班级教学搞好了,按时上下班,家长满意,学生满意,就可以了。他告诉老师们:“如果你在此基础上还想进步,可以参加学校的其他研究活动;如果还想做领导,那就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他觉得,充分的信任是基础。当一个人感到被充分信任的时候,就会有工作的热情和激情,也就会有工作的责任感,会产生工作动力和上进心。
  他认为,有的学校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校长与教师的关系复杂,这种复杂主要还是来自于“一把手”的复杂。“一把手”简单了,下面的人也就会随着简单。而简单的干群关系,有助于提升教师工作乃至生活的幸福感。
  他有一个观点:校长的幸福感是推动幸福校园建设的首要因素。因此,做幸福的校长一直是他的一种追求,也是他心目中一所幸福学校的校长应有的状态。他坦言,置身校园,享受着校长这一职位带给自己的快乐,感受着教师愉悦发展的成果,面对着孩子们天使般的笑脸,自己感到很满足。特别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学生向他露出灿烂的笑脸,这对他来说就是莫大的幸福。
  他感恩命运让他选择了教育。在这片天地中,他感到内心很充实。他把自己的办公室设在教室之间,身边终日书声朗朗。孩子们的读书声和笑声,在他听来,就如同生命成长的拔节声。
  他感恩他拥有一支与他声息相通,怀揣着学校共同发展愿景的幸福团队。
  在与教师们交流时,杨成秋总是喜欢用平和的语气,习惯多倾听、多肯定、多鼓励。久而久之,相互之间心灵拉近了距离,许多教师还因为与他有共同的读书爱好、共同关注的话题而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交流的双方都能感到有一股幸福的暖流在彼此心间荡漾。”交流让杨成秋收获了许多。这些收获里,既有工作中的启发,也有内心的快乐和舒畅。 
  “就这么简单。”杨成秋说,“也就是与教师谈谈心而已。”但是他发现,正是这不经意间的交流,使他不但掌握了老师们的思想动态,融洽了彼此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许多老师的思考和建议让他受益匪浅。当然,感到快乐和幸福的不仅仅是校长,还有老师们。一位老师说:“古人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杨校长谈心,就是一次幸福的旅行。”
  做校长多年,杨成秋越来越感到,要改变学校,就必须改变教师。
  作为校长,他有一种无奈,那就是:现在的教师任用制度存在明显不足,校长在改变教师的工作状态方面显得有些“无力”。教师如果产生职业倦怠,工作不认真了,校长还真的没有硬性办法和措施,因为校长手中没有人事权,不能辞退教师;校长手中也没有财政权,不能给教师增加一分钱的工资。怎么办?只有想办法改变教师的精神状态。
  可是,如何才能改变教师呢?这种改变应该首先从哪里入手呢?
  “从开启教师的幸福之门入手。”杨成秋说。
  不少教师抱怨多,牢骚多,这是令许多校长感到棘手的一个管理难题。特别是不少男教师,感到做教师无用武之地,无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生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实现。凤凰彩票长了,这些教师就会出现消极情绪,幸福感越来越低。
  杨成秋就设身处地地给他们讲魏书生的“现实无奈哲学”——既然命运没有把我们安置在老板的座椅上,而是把我们推上了讲台,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讲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倡导老师们“做最好的自己”。他说:“你改变不了你的职业,但可以改变你的态度、你的形象、你的言语。在心里给自己画一个理想的‘我’,然后按照这个理想去修炼,起码在学校里是一位好职工,在学生中是一位好老师,在家庭里是一位好家长。”
  他给老师们描画出了一个自然人和职业人最基本的画像,就是:做人踏实一点,平和一点;心态稳定了,人的情绪才会和顺;做人和顺了,幸福的种子才会萌芽。
  一位老师原来做事总是心急火燎的,对学生过于严厉,与不少家长关系紧张,时常抱怨说“当老师出力不讨好”。在杨成秋为大家画出“做最好的自己”的画像后,她反思自己,慢慢地有了一些变化:上课时对表现差的学生也和风细语;今天学生学不会,明天再教,不再硬逼学生了;与家长交流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指责,而是变得心平气和,指导家长如何配合老师教育学生。这样一来,师生关系、家校关系逐渐融洽了。一学期下来,学生们的进步反而比以前更大。看到学生在日记里发自真情地说她“和以前比,现在真可爱”,看到家长们在给她的反馈意见信里说“自己以前对老师态度不好,真抱歉;现在知道老师真的是为孩子好”,这位老师感慨地说:“其实,学生和家长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是我的心平静了,懂得与学生、家长和谐相处的道理了。现在,自己感到当老师真幸福。”
  杨成秋想方设法地引导教师研究和思考如何做一位学生喜欢、家长喜欢的教师,以便能够从中体会到做教师的价值和快乐。他倡导教师给家长写信,与家长交流教育学生的打算以及需要家长怎样配合,等等。同时,他倡导家长给老师写信,交流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如何配合教师更好地教育孩子,等等。随着交流的深入,老师们发现,很多家长写给他们的信中饱含着对老师的感谢和感激。从家长们的这些感谢和感激中,教师们发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满足,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责任。
  为了让教师对工作和生活有一种新鲜感,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只要有机会,杨成秋就带领老师们外出活动,让老师们放松身心。每次上级教育部门分配外出考察学习的名额,杨成秋总是会想法多争取名额。因为他有一个发现:老师只要出去一趟,回来后精神状态就会有变化,一般不会出现与学生或者家长之间不愉快的事情。长期不断的努力引发了老师们的一些变化,他们的内心状态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用有的老师的话说就是“想得开了,心里亮堂了”。
  学校安排老师外出,杨成秋总是忘不了叮嘱他们要住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行得好一点。他的观点是,教师因公外出的机会不多,让他们享受一下外出的生活,虽然有悖于艰苦朴素的观念,但换来的却是教师的工作热情,而这种工作热情换来的是教师的幸福体验和他们对学生的更加关注与关爱。
  在杨成秋的“规划”里,“幸福教育”不但要改变教师的职业心态,还要改变教师的生活常态,毕竟职业不是教师生活的全部。
  家庭是支持教师工作的重要后方。杨成秋把教师的家庭也纳入了他的“教师幸福生活”建构,引导教师适时地转换角色,在学校里做好教师,在家庭中做好儿女、好妻子、好丈夫、好母亲、好父亲。逢年过节,学校给教师发的礼品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目的是让礼品的意义能够表达学校对教师全家的祝福,为教师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此外,学校以节日为载体,想方设法为老师们创造快乐。“三八”节向全体女教师祝贺节日,“五四”青年节让青年教师欢聚一堂,而教师节庆祝活动自然就成了全体教师的狂欢节。唱歌、演讲、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趣味游戏,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发教师们的欢歌笑语。一位老师感慨地说:“实验小学的教师是一个‘简单’而快乐的群体,大家互敬、互爱、互助,我们从中获得了幸福工作的动力。”
  “不管是校长的幸福还是教师的幸福,一切的幸福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幸福。”杨成秋说,“对一所学校来说,最大的幸福还是学生的幸福,因为学校是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最终目的的。”
  学生的幸福从哪里来?简单地说,就是来自于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杨成秋很喜欢读加德纳的书,不仅他自己读,还与老师们共同阅读。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他们领悟到了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多元评价学生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于是,学校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选,改为从18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东方不亮西方亮。在这18个方面中,每名学生总会找到自己“闪光”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学习不好,还有劳动;体育不好,还有动手能力……总之,这种评价方式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一个“撬动”自己潜能的支点,这个支点也是学生自信的支点。于是,老师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慢慢地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越来越自信了,越来越阳光了。特别是一些原来学习不好的学生,现在也有了展示自己才能和特长的机会,在同伴面前也能抬起头来了。
  要给学生快乐,学校就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们向往和喜欢的地方。杨成秋时常用这句话提醒老师们:“要喜欢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这种喜欢和欣赏中收获成长的幸福。”他说,“庄稼长得不好,农民从来不责备庄稼,而是反省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是水浇得不足?是肥上得不够?还是除草、治虫不及时?其实,学生是老师田里的‘庄稼’,只是老师这个‘农民’有时候不合格,把‘庄稼’长不好归因为‘庄稼’不好好长,而不是反思自己的态度和方法。”他要求教师多一点“农民意识”,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通过完善自己,让学生幸福地成长。
  抓课堂教学,抓教学成绩,是任何一位校长都不敢掉以轻心的,杨成秋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他坚持认为,良好教学成绩的取得必须是以学生们的快乐学习和主动学习为前提的。他大力倡导教师在研究中学习新知,在研究中提高能力,改革课堂教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校推行“三个四”合作学习模式——把班级划分成4个小班(每个小班20名学生),每个小班又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4名学生之间结对子,进行互助合作学习。这样一来,小班与小班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合作和竞争。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多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有了提升。不仅如此,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教师也能够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减少了教师的焦虑和着急。更重要的是,每一名学生都受到了关注,感受到了学习中的进步和快乐。
  杨成秋主张,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幸福,就要让每一名学生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让每一名学生都受到关注和尊重,这种关注和尊重不仅仅来自于老师,还来自于学生;有了这种关注,学生掉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地降低。“学生为什么会拔同学自行车的气门芯?为什么会打架闹事?为什么会欺负同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被边缘化了,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感受不到在学校里学习的幸福。”他说,“一名受到老师和同学关注与尊重的学生不会有这样的行为。”
  学校本着“快乐参与,人人受益”的原则,在充分征求学生及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组建了书法、球类、棋类、演讲、武术、舞蹈、合唱等20多个社团和兴趣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社团参与活动。学校为每个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并依据社团的活动需求安排活动场地,配备活动用品,保证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于是,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凤凰彩票成了最热闹的时候,孩子们在自己最感兴趣的社团里,与有着共同爱好的伙伴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运动场上的喊声、音乐室里的歌声和琴声、绿荫下的经典诵读声以及学生静静绘画的身影、手工制作的身影、科技小组里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快乐校园的动人图画。
  “学生们应该在每天上学时脸上带着笑容走进校园,放学时脸上带着笑容走出校园。幸福和快乐应该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更应该荡漾在他们的心里。”杨成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