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促农村教育由弱变强
发布日期:2012-12-27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587次
本报记者 胡乐彪 通讯员 宋徽
日前,记者跟随枣庄市市中区教育局创建省教育工作示范区验收组来到西王庄乡中心小学。只见这里楼舍布局科学合理,校园环境优美怡人,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育人气氛。在教学楼内转了一圈,更见各个功能室齐备,室内图书、器材配备充足,可满足平日的教育教学所需。
“现在,校舍建设标准化、内设装备现代化、常规装备优良化,在我们这里已不再是一句空话。”该校校长陈永强告诉记者,城里学校有的东西,现在在农村学校也一样不少。
而这,正是市中区自去年以来创建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实施标准化办学的结果。
农村薄弱校入围特色校
枣庄十三中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它难免成为人们常说的“滑地”;由于渴望享受到优质教育,服务区内的学生纷纷“孔雀东南飞”。因此,几年前,该校也像其他农村中学一样,面临着发展难题,“前途”不容乐观。
如今,在市中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枣庄十三中每年都有不小变化,办学条件已达到枣庄市较高标准,教学质量稳居全区前列,进入全市特色校行列。
校长冯传艺介绍说,近几年他们实施的有效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受益很大。现在,很多转学到城区学校的学生又回来了。
市中区教育局局长孙义忠说:“市中区将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政策、投入上加大力度,从而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此,全区上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自2011年以来,先后投资8760万元,改建、新建20多所学校,使其办学标准达到省定标准,真正实现了城乡学校一个样。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市中区鼓励农村学校走品牌特色发展道路,以特色求发展。”孙义忠告诉记者,为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质量,他们实施了“一校一品”工程,很多学校在社区教育、校园文化、安全管理和民族教育等方面,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这些名校带动了市中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扩大了农村地区优质教育的规模。
农村中学与城区学校结亲
硬件设施基本完善后,市中区委、区政府又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由“有学上”向“有好学可上”转变。
在这一点上,教师队伍素质最关键。该区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共录用268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制定了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每年投入300余万元,实施师德、师能提高计划和百名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培养的“三百工程”。
与此同时,该区还采取“名校加乡校”模式,通过组织开展城乡教师“互学互促双提高”活动,引导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结成对子,在名师资源、教研资源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实行共享,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我校与枣庄四十一中等城区名校结成共同体关系后,各方面工作都得到了加强。”西王庄中学校长要长春说,双方定期就办学思想、发展方向和管理水平、办学综合实力以及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沟通,统一举行教研活动,实现了教学、教研一体化的目标。这个过程中,老师们受益很大。山东省特级教师、西王庄中学教师王锦科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这样的交流学习机会,我肯定无缘特级教师荣誉。”
信息化为教育发展提速
在齐村镇中学采访时,记者正赶上学生们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只见教师上网百度一下,这一课的动漫视频跃然机上,唤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完全沉浸在剧中。
这是枣庄市市中区实施“班班通”工程后农村学校课堂的一个场景。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共享优质教育,以农村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现代化,是该市打造教育公平的途径之一。
为此,该区今年投资1200万元,为528个班级装备了以网络教学为核心的“班班通”,实现了校校、班班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环境下教学,优质教学资源明显丰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我们实现了办公电子化、教研网络化、教学数字化、家校沟通信息化、学生学习实时化的目标。可以说,在信息教育上,农村学生不比城里学生差!”齐村中学校长宋传刚自豪地说。
“网络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使市中区农村学校的吸引力明显增强,一些离城较近的农村学生择校意识不断削弱,出现回流现象。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