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师德激发教育正能量

刘民生 韩光举
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
  2009年9月,德州市教育局组织相关科室,分组深入县市区基层学校,对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及师德建设状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全市师德建设工作严重滞后,尤其是学校的师德建设,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空泛化、强迫灌输等倾向,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教学工作脱节,呈现出孤立性和封闭性。师德建设往往窄化为次数有限的学习师德规范、优秀教师事迹和师德演讲等具体活动,停留在外在思想观念的强迫和灌输上,没有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自主发展结合起来。对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的评价不科学、不规范,导向性、可操作性不强。师德建设流于形式,既没有带给教师足够的意义感、确定感和幸福感,也没有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师德建设的缺失和滞后,导致部分教育干部和教师精神生活匮乏,“人生理想实际化,价值标准实用化,职业行为实惠化”,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教育教学创新理念差,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科研水平低;学校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偏重于结果考核,忽视教师道德因素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强大调控作用,难以达到理想的行为约束和工作激励效果,没能真正通过奖优罚劣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创新师德建设,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管理模式,提升、优化教师职业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基层学校的迫切任务。
  基于此,德州市教育局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决定启动全市师德建设工程,以创新师德建设为抓手,确立“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的工作理念,增强师德建设的服务与引领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在现有的教师队伍素质基础上充分发掘全体教师的发展潜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持续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德州市教育局提出了“向师德要质量”的新思路,组织市县两级专职教科研人员、部分校长成立“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课题小组,深入开展“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构建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效性的中小学师德建设新途径,实现教师职业道德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完美统一,充分发挥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统帅、引领作用,为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丰富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德州师德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以能表德、以德导能的
“三三三六模式”
  (一)创新和构建德州特色的师德建设理论,搭建教师自律发展的平台,使师德建设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地生根。
  1.创新师德建设概念。道德管理是文化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道德管理,把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专业化结合起来,以职业道德引领、促进专业化成长。由此,德州市教育局提出了新的师德建设概念,即教育教学管理者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标准,对教师职业行为进行有序性、发展性、过程性的管理,达到以德兴师、用德兴教的目标。
  2.师德建设载体的生命性。师德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载体,实现德能一体的转化。生命性载体是师德建设的核心,一般围绕当前影响教师成长、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研究确定,并制定运行科学的体制、机制,明确阶段标准和发展目标。其生命性主要体现在:当载体成为教师的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自觉,并形成学校文化品牌和特色时,载体的意义即告完成。
  3.重新认识德与能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向师德要质量就是向教师的行为效益要质量。以师德建设为切入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把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业绩有机结合,使师德这一不容易量化考核的内在品质,通过职业能力、工作业绩给予量化,让师德在教学中闪光,即“以能表德”;同时以政治思想教育为统领,以积分管理为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使教师在育人的同时实现自我完善、专业成长,即“以德导能”,从而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德能一致。
  (二)创新师德建设工作方式,探索师德建设新模式,为教师发展导航,着力提升师德建设新水平。
  以师德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德州市教育局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联合成立了领导小组,强力推进师德建设的实施。印发了《关于印发德州市2010-2012年师德建设月活动安排的通知》、《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建高地、亮绝活、争先锋”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创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示范县活动的意见》、《关于聘请德州市师德建设活动督导员的决定》、《德州市师德建设工作积分考评办法》,同时设计印刷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暨2010-2012年德州市师德建设活动安排》宣传海报。
  德州市教育局、教育工会在师德建设中摸索、总结、完善了德州师德建设的“三三三六模式”,即“三个同步”、“三个载体”、“三个管理模式”、“六步工作法”。“三个同步”旨在保证师德建设全面、深入、科学、有序。一是师德建设理论、实践探索和实现目标同步;二是师德建设中教育行政(他律)和教师个人(自律)建设同步;三是教师职业(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教学业绩、职业幸福有机结合,同步发展。“三个载体”就是自上而下层层构建师德建设平台。一是在县(市、区)层面开展“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二是在基层学校层面开展“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建设星级创建活动,师德建设单位(学校)分为基础星、发展星、示范星三个层次,规定了具体条件和内容,力争在三年内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70%达到基础星标准,20%达到发展星标准,10%达到示范星标准;三是在教师个体层面开展“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先锋(标兵)评选活动。“三个管理模式”旨在对师德建设过程进行有序管理,保证师德建设务实、有效。一是面向教育系统内外聘请了“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建设督导员;二是引入积分考评、星级评定管理:完成一项工作,积一项分,积分考评结果通过网站和相应文件定期公布,作为评价各县(市、区)、市直属学校本年度师德建设工作成果的主要依据;三是把师德建设列入全市教育综合督导。“六步工作法”旨在为学校提供可操作的师德建设工作方法。①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选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确定载体。②确立阶段目标、标准。③明确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工作室建设。④采取个人及团队积分管理办法。在管理实践中,学校将一定工作量转化为一个教师自主成长工作单元,并提前将工作单元量化、标准化。教师完成一个工作单元达到一定标准,对应一定的分值,这个积分代表教师的成长。⑤构建展示平台:与载体相适应的展示、竞赛、阶段性总结等。⑥及时发现成果:理论、实践、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创新、亮点、品牌、特色)。
  德州市教育局、教育工会在全市各县市区及学校多次举办创新师德建设讲座或论坛,着力培养、引导、发现、宣传、表彰典型,鼓励局长、校长、教师在活动中创新、冒尖,并通过现场观摩等方式及时进行了初步总结推广,引领和指导全市师德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通过上述措施,各级教育教学管理者明确了师德建设的目标、方向、载体、考核办法等,学校根据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愿望,将学校发展总目标转化为教师“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又进一步把教师认可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引领教师付诸行动,初步实现了虚功实做、软件做硬的预期目标。学校引领教师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细节中践行职业道德,向职业行为要师德,向师德要教育质量,通过师德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
  (三)在师德建设实践中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教师发展载体。
  德州市教育局、教育工会积极引导基层学校选择合适载体探索师德建设,印发了《德州市教育局关于以教育教学反思为载体开展师德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编印了德州师德建设丛书《师道》、《师道文化管理》。全市7个县市区50余处试点学校3000余名教师在初期开展了这项活动,成效显著。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加入以教育教学反思为载体的师德建设中。
  同时,德州市教育局、教育工会采取了“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推广典型,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方法,深入基层,组织各县市区、乡镇学校开展多种探索、实践活动,并鼓励各地、各学校创设符合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的师德建设载体,让所有教师都参与进来,使师德建设活动逐步走向深入,不断取得实效。
  陵县郑家寨中学确定了“让师德在教学细节中闪光”的“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建设主题,以“自主、合作、当堂达标”六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下的“四个精品”为载体,即:精品课堂、精品教案、精品导学案、精品作业。并且在管理上敢于创新、独树一帜,建立了由学科考评组、考评委员会层层把关,全体教师进行监督的“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建设积分管理体系,出台了郑家寨中学师德建设积分管理办法、教研组工作积分管理办法、精品课堂管理积分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整个考核体系公开、公平、公正,使校领导和全体教师人人心中有目标、有动力,激发了广大教职工投身教育教学的巨大热情。向师德要质量,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心声。就这样,一所距县城25公里,区域经济欠发达,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的学校通过结合教学狠抓师德实现了“人和”,先后荣获“全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德州市规范化学校”、“德州市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和社会声望。
  德城区新湖南路小学以精品教案、高效课堂、温馨批语作为载体,狠抓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制定高效课堂评价标准,通过课堂观摩、教学比武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黎明街小学以创新和亮点工作计划书为方案,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把创新点融入教育教学的细节中,为学校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解放北路小学以实施教师发展积分制管理办法为载体,把教师职业道德、教研科研、荣誉表彰、义工等8个方面纳入积分管理,每月汇总及时公开,促进教师自我剖析、自我修正、自我发展,学校管理科学、有序、轻松。就这样,教师师德水平提升的过程成为教师整体素质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过程。乐陵市寨头堡乡中心小学的“五个精心”、齐河县祝阿镇三王城中心小学让师德在三尺讲台闪光、武城县明智中学的启智工程等,以细化教学常规为载体,以提升质量为目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以师德建设促教育发展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德州师德建设成效——
催生新的教育正能量,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德州市师德建设的实施和推广,引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强化教师自身优秀行为,并及时反思与调整,产生了连锁反应,放大师德建设效应,促进了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是促进了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德州师德建设的实施,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学校针对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确立的师德载体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标准,引导教师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科研水平,落实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全市教育教学改革呈现出勃勃生机,促进了德州教育的内涵发展。
  二是丰富和发展了校长的办学思想。以积分制考核为主体的师德师能评价体系,以师德建设为抓手、以积分管理为手段,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规范、有创新,脉络更清晰,程序更流畅,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管理中的一些弊端,为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工作高效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增强了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自律、主体意识。有动力,教师成长的步伐才会更加自觉;有阶梯,教师成长的足迹才会更加坚实。德州市“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师德建设模式,引导教师由他律转为自律,教师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工作热情。教师的工作充满成就感,生活充盈着幸福感。
  四是形成了一条向师德要智慧、要思想、要质量的经验。德州师德建设模式能为教师自我发展状态的评价提供指导,为教师提炼发展经验和成长智慧提供咨询,为教师确立发展路径和方法提供服务,为教师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保障。学校“因材施管”、个性化服务水平的大大提高激发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催生了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催生了德州教育新的正能量。这一做法目前已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德州师德建设成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强大动力。到2012年底,德州市先后验收和评选表彰了2个师德建设示范县、3个先进县、122所示范星学校、435名教学能手,催生市级教科研立项课题505个。
  德州市师德建设模式引起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教育部、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中国教育学会、省教育厅等上级教育部门领导、专家也给予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0年,德州市人大对5个部门工作进行审议和票决,教育工作唯一全票满意,市教育局因此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建功立业活动标兵单位。德州市师德建设先后被《山东工人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山东教育》、《人民教育》、《中国教工》等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德州市“中小学师德建设研究”被确定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经验在全省推广,2011年被推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德州市教育局“德以导能,能以表德”师德文化构建荣获山东地方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2011年9月22日~25日,山东省教育厅在德州市召开全省中小学青年教师师德演讲竞赛暨县市区教育局长师德建设论坛,推广德州市师德建设的做法。2011年12月22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教育体制改革简报》[2011]第28期(总第32期)上刊发《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德州市积极探索师德建设与能力提升相结合的新模式》,在全国推广。德州市“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山东省第三届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年一届)。新华社《山东参考》2012年第38期发表了题为《德能高效互动,推升教育质量》专题报道,介绍德州市师德建设经验。2012年9月,德州市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命名为全国首个“师德建设示范基地”。《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山东省德州市师德建设实录》正式出版发行。2012年10月11日~13日,全国新时期师德建设现场研讨会在德州市召开。2012年12月,德州师德建设被德州市委宣传部确定为德州市重大典型进行宣传。
  深化师德建设,为教师成功搭建平台,进一步激扬德州教育正能量
  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师德建设也应该与时俱进。
  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必须更加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生学习。2012年9月7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德州市师德建设第一个三年规划已经基本完成,成效显著。继续全面深化师德建设,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教育行政的首要任务,是丰富、发展教师教育思想的基本路径,是促进教师幸福成长、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为此,德州市教育局、教育工会于今年1月印发了《德州市教育局深化师德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践行德州市教育局党委“三新三提”(立新目标、创新措施、求新发展,提质、提效、提速)的工作思路,在完成德州市第一个师德建设三年规划的基础上,为教师成功搭建新的平台,提升道德境界,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育特色,服务名师成长,促进教育发展。
  深化师德建设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规划与管理,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校长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运行实施。在充分尊重教师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让每位教师扬长补短,发挥“我”的优势,以教师个体职业特长为深化师德建设的载体,服务教师的个性发展,形成教师的职业品质和特色,达到一人一品,自立成峰,将教师个体的职业特长转化为学校发展的优势资源,以教师成长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深化师德建设,以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教师职业特长发展为载体,进一步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激发教师的职业理想,激活教师的发展潜能,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境界,开发教师职业兴趣,张扬教师职业特长,形成教师职业特色,锻造德州教育特色,催生德州教育的正能量。 
相关链接:
●德州师德建设的典型意义
  德州师德建设的重大典型意义,在于通过创新师德建设理论构建师德建设实践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如下问题:一是教师职业道德(师德)与教师职业行为(师能)两张皮的问题。二是建立科学、有序、可操作的师德建设运行、管理、评价机制。三是引导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职业行为质量,实现学校和谐发展、教师幸福成长、学生全面成才。
●德州师德建设的原理
  将高度概括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化,向师德要质量。通过师德建设,催生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激活教师的工作潜能,优化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教师的职业效益,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概括地说,就是“以德导能,以能表德”。
●德州师德建设的关键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载体,实现德能同步提升。
  德州师德建设目标达成途径:三三三六模式。
科学有序的师德建设规划
  1.探索阶段(2010-2012),优化教师职业行为。
  “德以导能,能以表德”师德建设模式(“三三三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深化阶段(2013-2015),提升教师专业质量。
  以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教师职业特长发展为载体深化师德建设,服务教师教育特色形成和名师培养。
  3.收获阶段(2016-2018),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指数。
  以教师职业幸福为载体,引导教师体验和收获职业幸福。
  ●德州市师德建设主要成果
  1.完成了《德州师德文化构建》。
  2.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星级创建全省推广,《德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星级创建活动的意见》被评为山东省学校工运研究会2010年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3.中小学师德建设研究被确定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
  4.师德建设理论体系基本建立,向师德寻找教育发展力量的运行模式初步建立。
  5.教师成长积分管理办法已被实践证明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新的管理模式。
  6.2011年3月,德州市“德以导能,能以表德”师德文化构建被评为山东省“十一五”地方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
  7.德州市教育局《强师德,铸师魂,力推教育工作创先争优》在德州市委内参《探索与实践》2011年第2期上刊登。
  8.2011年9月22日~25日,山东省教育厅在德州市召开全省中小学青年教师师德演讲竞赛暨县市区教育局长师德建设论坛,推广德州市师德建设的做法。
  9.2011年12月22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教育体制改革简报》[2011]第28期(总第32期)上刊发《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德州市积极探索师德建设与能力提升相结合的新模式》,在全国推广。
  10.德州市“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山东省第三届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年一届)。
  11.新华社《山东参考》2012年第38期发表了题为《德能高效互动,推升教育质量》的专题报道,介绍德州市师德建设经验。
  12.师德建设“三三三六”模式初步形成。
  13.2012年9月,德州市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命名为全国首个“师德建设示范基地”。
  14.《从师德中寻找教育的力量——山东省德州市师德建设实录》正式出版发行。
  15. 2012年10月11日~13日,全国新时期师德建设现场研讨会在德州市召开。
  16.2012年12月,德州师德建设被德州市委宣传部确定为德州市重大典型进行宣传。
  17. 2013年3月,山东省教育工会在全省转发《德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德州市教育局深化师德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18.2013年3月,德州市被教育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课题组确定为成员单位,承担子课题“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处罚规定”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