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充分发展

本报记者 胡乐彪
  球场上,孩子们你蹦我跳,像一只只小猴子般敏捷;实验室里,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做着有趣的科学实验;剪纸室内,同学们正挥舞着剪刀,熟练地剪出自己喜爱的各种图案;美食制作室中,铲子与铁锅的碰撞声仿佛奏起了交响乐……日前,记者走进枣庄市峄城区实验小学的校园,扑面而来的是社团活动所散发的蓬勃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接触的外界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他们渴望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更希望有一个平台展示自己,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校长张思学告诉记者。实小按照“引导为主、学生自主”的原则,把社团建设当作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来抓,因校制宜,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特长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需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必须树立“生本、多元、开放”的大课程观念,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峄城区实验小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结合学校实际,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设立了学校和班级“两级社团”实践点,相继成立了电脑创意社、科技创新社、银河文学社、儿童画社团、围棋兴趣小组、舞蹈队、腰鼓队、篮球队、网页制作社、校园传媒社等30多个兴趣社团(兴趣小组),内容涵盖科技、人文、艺术、体育、技能、学科能力等六大类别,为学生创造更丰富、更安全的实践环境。
  为此,该校先后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器乐类、体育类、棋艺类等社团活动所需的器材和设备。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社团的运行,制定或出台了《峄城区实验小学学生社团发展规划》、《学生社团章程》等文件,指导社团实践活动的开展。
  “社团都是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来设立的。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参与社团活动已成为他们学校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导处主任魏英说。实小的社团实践活动最大亮点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参与课程班。这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发挥、自主发展的需要,还有效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高。
  前不久,在刚刚结束的枣庄市第四届“小哥白尼杯”创新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张伊诺同学的参赛作品《认路汽车》,获得小发明类一等奖。肖艳荣、王海燕、郭依芳老师指导的《未来太空家园》、《人造海底植物园》、《摩天大楼》、《人类新家园》等学生作品获得科幻画类一等奖。张伊诺说:“如果没有平时在小社团里的突发奇想,可能我就没有机会展示才能。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
  仅去年以来,经过社团辅导老师的用心指导,该校学生多人次在市级以上的各类比赛中获奖,三年级学生颜子棋参加了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总结大会,成为19年来峄城区唯一一名参会选手。同时,多位社团指导老师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指导教师。
  在实小,广大教师通过广泛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也促成了他们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型教师,向现在的复合型教师转变,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从而实现了社团、老师、学生三方共赢。
  “竞赛或成果展示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又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有利于彰显学生个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才艺和能力。”张思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增强社团里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学生学会合作,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