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建设理想的教育生活

王爱东 东营市胜利第二小学校长
  1918年,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强调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回归。我们可以通过改造课堂生活、课程生活,改造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们过健康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接受健康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换句话说,就是为孩子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环境和条件。
  改造课堂生活,主要是摒弃课堂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自主参与、合作共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文化,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实践和学习的课堂。
  如果我们把课堂学习看作一种生活,那么,这种生活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而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这种生活的重要内容。课堂作为一种生活,既不是学生的单独生活,当然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他们在这种生活中组成一个共同体。作为共同体成员的他们,在一起生成和推进课堂学习生活,实现经验的改造。在这个生活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他们在课堂学习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却是不相同的。在以往的课堂生活中,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灌输知识、课堂管理的“教头”角色,学生则是一种受动被控的“从属”角色。生活化的课堂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引领者,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并且在与学生不断的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他们的学习活动,不断扩大他们的经验积累,促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自我建构。
  生活课堂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教学目标的完整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交互融合,“思维场”、“交往场”、“情感场”和谐统一。二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主要包括目标生成、资源生成和过程开放。三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应把更多的凤凰彩票留给学生,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不仅学到适用于解决问题的新知识,还要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抓住问题争论点、认知关键点,师生交流研讨,达成教学目标;通过互相交流、补充、启发,甚至进行争辩,使学生认识事物,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概念,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四是课堂评价管理的人文性。评价应当体现宽容理解、欣赏尊重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造课程生活,主要是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在参与课程建构中经历与课本对话、与自然对话、与他人和社会对话的学习生活过程。
  传统课程内容指向“科学世界”而不是学生的“生活世界”。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我们应向学生呈现关于个人、自然、社会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世界,增强学科之间的沟通,以便学生扩展视野,使学生对所生存的世界形成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要在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课程建构探索,促进音乐与美术的融合、艺术与文学的融合、语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等,促进学生对生活世界的整体感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思考与判断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建构学校生活的经验,可帮助学生搭建参与学校生活的平台,让他们承担一定的服务工作。例如,做校园小保洁员,负责管理校园环境建设和维护;成立学校绿化队,管理学校绿地,定期浇水、除草,向同学们介绍养护植物常识;担任小图书管理员、小邮递员、送水员、小安全员、小医生、小辅导员、小礼仪员、小环保员、小记者、小气象员、新闻小主播、报社编辑、小维修工等,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能力。
  课程的计划和实施不能由教师包办,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蹲下身子,倾听儿童,发现儿童,了解、尊重儿童文化,走入儿童世界,巧妙地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快乐游戏、童话故事等引进课程。
  当然,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家长和社会各部门的劳动者是不可忽视的建设者。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的需要,选择有相应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家长和劳动者担任技术指导。他们可以在目标、方法、工具、理论、途径、条件的选择、知识迁移、组织等方面给予具体、专业的指导。
  正如陶行知所说:“生活教育的生命力特别强,它今天不是完成的东西,明天也不是完成的东西,它会永远随着历史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生活不会止步,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