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体两翼”式办学之路

本报记者 王树勋 管恩武 通讯员 宫珮珊
  在今年夏季高考前夕,一场在烟台职业学院举行的“单独招生”考试吸引了全省2000多名考生报名参加。
 作为全省为数不多的享有单独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烟台职业学院今年招生有着幸福的烦恼。“考生报名的热情很高,报考人数远远超过了预计招生计划。”该校招生与就业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招生火爆的背后,是毕业生的“抢手”:近3年,省人社厅公布的烟台职业学院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0.72%、96.78%、97.89%,呈逐年上升趋势,去年被授予“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很多专业毕业生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被企业“订光”。“人家愁的是有学生送不出去,我们愁的是实在没学生往外送了。”学院一位院系招生就业负责人说。
  近年来,烟台职业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实施“一体两翼”办学,即以高职教育为主体,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和科技服务,成效显著。
校企融合浇铸高职教育主体
 在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上合组织高端峰会、亚沙会等会议和运动会上,人们都可见到该校派出的会议服务者的身影。该校学生的优质服务颇受好评。
  “我们和人民大会堂宾馆等用人单位建立了固定合作关系,搭建起高端会议服务平台。学生毕业前有一个学期专门到合作单位顶岗实习,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与未来的工作岗位真正面对面。这不,我们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早就被‘订光’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闫邢英受访时说。
 公共管理系的例子,仅是烟台职业学院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个缩影。“以岗定教的培养模式、区域融合的办学模式、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学生一走出校门就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烟台职业学院院长温金祥表示。
  “以岗定教”,就是学院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将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岗位素质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当前,学院的50个招生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烟台经济建设所涉及的重点产业。国家和烟台都提出发展实体经济的产业提升计划。该校的专业设置不仅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方面与之完全相扣,而且在汽车、船舶、葡萄酒、新型材料等新兴的十大产品集群方面与之紧密对接。
 “学做一体”,是说学院在真实职业氛围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学院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建立多个一体化教室,形成了集实践教学、产品生产、职业培训、科技开发为一体的教学场地,使学生在上课时“身临其境”。通过实施“校企共管”的育人模式,学生们不仅成为技术过硬的人才,更成为认同企业理念、对企业忠诚度高的员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
  学院以“政府推动、行业对接、校企联姻、项目嵌入”四级融合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为依托,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先后引入了丰田T-TEP、通用ASEP项目等,与大宇造船、通用东岳、张裕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引进企业资金3000余万元,与烟台冰轮、烟建集团等企业联办50多个订单培养冠名班。
 境外就业是学院发展的一大品牌。获新加坡政府“最杰出华人奖”的该校毕业生姜云晓说:“以前我是站在中国看世界,感谢烟台职业学院给了我站在世界看中国的机会。”
社会培训助力区域经济“升级版”
  在烟台市建设集团培训教室里,一堂主题为“建筑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的特殊工种培训课程正在火热进行。来自烟台职业学院的专业教师正在向建设集团的员工传授特殊工种的作业技术,台下员工们正聚精会神地倾听。像这样的社会培训班,烟台职业学院的老师们已经算不清一年要开办多少了!
  该校与烟台市建设集团共建烟台市建筑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基地,采用“校企共建,以校为主”的运营模式,面向全市建筑行业开展12项特殊工种培训考核。该基地70%的培训项目由学院骨干教师承担,同时可满足5个教学实训项目的要求,每年可完成1万人次的培训任务。
  该校将社会培训作为引领全院社会服务工作的优先增长极,合并学院原开发区培训学院、师训处、培训处、成教处培训鉴定科4个机构,成立社会培训学院,理顺管理和运行机制。学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配套推进措施,调动全院上下积极性。学院对区域内支柱产业和产品集群的人才需求状况开展调研,提前介入区域经济产业链,开展高新技能、技术培训,为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学院先后争取到“山东省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培训中心”、“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山东省船舶制造业培训基地”、“烟台市建筑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基地”、“烟台市女性素质培训示范基地”、“烟台市公务员培训基地”、“烟台市中小学和职教师资培训中心”、“烟台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等20多个培训基地落户。在争取政府及行业扶持资金、政策等方面主动出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培训外部环境。学院积极拓展培训领域,开展政府引导类、行业主导类、社会需求类、企业服务类高技能、新技术培训,并深入挖掘专业特色,培育省内外有影响的社会培训品牌。
 会计系的全省财税系统干部培训,面向全省国税、地税系统13个市,开展各类国税、地税系统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青年业务骨干培训、技能大赛赛前培训等,成为全省有特色、有影响的培训品牌;建筑系的建筑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依托与烟建集团共建的“烟台市建筑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基地”,面向全市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涵盖建筑业全部工种,开展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三新标准”培训,年均培训2000~4000人次,成为烟台市建筑行业前沿和权威的教育培训和考核品牌。争取到全国、全省高职高专土建类师资培训项目,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该院建筑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和声誉。
  据统计,近3年,学院社会培训规模分别达到31871人次、43000人次、43699人次,争取到国家、省、市财政培训项目扶持资金700余万元。
科技服务为蓝色经济区“增色”
  日前,以烟台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刘广涛副教授名字命名的“刘广涛工作室”在烟台威尔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挂牌。这是该校深化服务的又一举措。
  烟台职业学院每年派出140多名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锻炼。这些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科技攻关等。如,刘广涛老师已经帮助企业先后研发成功指纹识别终端和人脸识别终端,引领企业创新发展,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1500多万元。通过挂职,教师们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了解到每项工作的流程和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他们以职业成长规律的分析为基础,依据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体系,根据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并将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融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中,结合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开发了一批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形成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契合经济建设需求的课程体系。同时,这些教师也利用身在企业的机会,为学生在顶岗实习、就业方面提供求职信息和发展机会,实现了互惠双赢。
  目前,学院已有18个以教师个人命名的工作室在企业挂牌。教师工作室在企业的挂牌,既是企业对教师工作能力、专业知识的认可,也为学院不断开创社会服务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淑敏博士,这位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一年以前还是山东绿叶制药集团的副总经理,如今她已通过招聘引进,成为烟台职业学院海洋生物研发中心副主任了。为了使她专心从事海洋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工作,学院专门为她成立了研究中心。目前她正在带领团队开展“海洋生物制药”项目研发。由于她的研发领域贴近企业需求,目前,她仍然受聘担任着山东绿叶制药集团的技术顾问。
  为鼓励教师承担横向课题研究、开展科技服务,学院出台了《教师参与技术研发与推广管理办法》,教师每年为企业进行科研开发或提供技术服务30余项目。“薄片冲压机取件机械手的研制”、“车辆安全控制器”、“车辆图像识别技术”等科技研发课题通过省级鉴定,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学院注重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每年面向张裕、鲁花、东方海洋等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开展食品检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3000人次。学院支持教师争取申报课题和专利,拓展技术服务领域。其中,与威尔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教育综合考勤系统”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正着手开展在物联网方向开发可配流程终端业务,为烟台刑事科学研究所开发的“模糊图像复原系统”第一版已经运行,与烟台海港机械厂水泵分厂合作的“渣浆泵性能测试系统”开发也正在运行中。学院教师仅在2011年就立项课题24项,申报专利18项,获得专利授权12项,其中8项与企业人员共同研究开发和申请,有6项即将投入生产。
  学院作为“山东省船舶制造业基地”、“建筑业人才培训基地和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经成为烟台蓝色经济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受益的还是毕业生。由于知识基础扎实、实践技能“对企业胃口”,烟台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8%以上。学院每年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5000多人,在团中央组织的全国KAB创业教育会议上作典型交流,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目前,学院正以国家骨干校项目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全力以赴建设有规模、有水平、有特色、有影响的国内高水平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