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更新观念 沟通改变思想

胶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张红岩
  2013年11月30日,山东省初中音乐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山东师范大学顺利开班。在开班典礼上,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领导以及项目组负责人针对研修项目和班级管理对学员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代表的发言也让每一位学员对这次研修充满了期待。学员们猜度着培训的种种可能,怀揣着一份教育的梦想,开始了研修之旅。
  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本次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在此次集中培训的专家讲座环节,笔者听取了初中远程研修项目组总负责人梁承峰教授的《基于网络的混合式课例研修模式与方法》、山东省教研室音乐教研员李东等4位专家教授的精彩报告。这为我们接下来的重头戏——课例研究提供了理念支撑和方向引导。
一、关于对“磨课”的理性认知
  此次研修,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录制A、B、C、D四段课例研究视频,而这四段视频要体现的就是两个字“磨课”。
  正如大多数学员一样,初始看到“磨课”,我的脑海中一片茫然。什么是磨课?磨什么?在听取了梁承峰教授关于“混合式课例研究模式”的报告后,研讨小组的教师们开始为“磨课”忙得团团转。打磨课例,从“裸备”到“二备”;编写脚本,从研讨到定稿;录制视频,从被“封杀”到成功交卷。团队的成员们一起经历了反反复复的磨砺。
  为了一句脚本的措辞,为了一个研究问题的设置,教师们各抒己见,激情辩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不同的观点在此碰撞,多角度的探讨凝结出研究问题。
  通过研讨的过程,我们终于明白,“磨课”其实是一种集体教研活动。它打磨的不仅是上课教师,而且是研讨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它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创造性地设计、实施教学过程,用教师的创造性开启学生的创造性,并集众人智慧设计出一堂好课,体现出集体智慧和个人悟性。每一轮“磨课”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思想不断碰撞,经验不断交流。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复修改和不断斟酌。
二、关于对思路的重新调整
  刚开始录制研讨视频的时候,由于问题研究的思路不对,有的小组惨遭“封杀”。大家的辛苦付出和自信满满的“磨课”思路遭到了质疑。从此,教师们陷入了对“磨课”的冷静思考、对“课例研修”的重新学习和对此次研修的再认识。在思路的激烈碰撞下,我们开始反思,并与助学专家再次面对面交流。终于,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先入为主的传统“磨课”思维和当下的课例研究之间产生了矛盾。
  “磨课”的“三驾马车”是团队、过程、规范,即要做到三点:团队协作、过程呈现、规范操作。课例研究的每个环节必须紧紧指向“磨课”计划中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展开。备课研讨、观课维度、观课量表、评课议课都不能离开研究问题。“磨课”计划发布后,教师在备课和研讨时就想着那节课,就想着“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如何通过教学预设去解决研究问题,是大错特错的。课是呈现研究问题、解决情况的凭借。教师们习惯于“研究课”,而我们开展的是“课例研究”。课是为了开展研究的,而不是为了研究课的。我们呈现的是研究过程,研究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
  有了被“封杀”的体验,我们再来回味专家的讲解,思路突然清晰起来。于是,我们开始了研修中最为深刻的一段反思。
三、关于对研修的深度反思
  教师们错了吗?专家错了吗?都没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激烈的思想冲突?我认为,是学员在主动沟通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偏差。教师们来自教学一线,用一种惯用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磨课”,角度在课堂;而专家的角度,则是在教学研究的层面上。如果把教师们的角度比作顺时针,那么专家的角度则是逆时针。相同的工作在不同的方向上运行,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师们的世界里,教学就是课。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不去反思,一味顺应,就不会提高,不会改变。所以,主动沟通在我们中小学教师改变传统、有效研修的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课题研究本身,不是追求事件的“对”与“错”,而是在感受碰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专家有自己的权威性。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服从“权威”;另一方面,我们收获了辩证的思考。而在这个“服从”的过程中,沟通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有效沟通,我们发现,专家和教师说的是一回事,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们会觉得这种蜕变的过程太痛苦,但这种痛苦的经历会让人成长。
四、关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第一阶段的集中培训结束了,但研修对于我们却刚刚开始。科研和教学是并重的,没有正确理论的支撑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通过研修,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几个课例,而且是一种崭新的理念,是引导教师们学会运用正确的理念去指导教学。单纯的模仿解决的是上课的问题,掌握正确的理论解决的是教学发展的问题,而观念的彻底转变解决的是“海阔天空,任你翱翔”的问题。“磨课”注重的是过程,如果不经历过程就无法理解“改变观念”的真正含义。
  作为学习者,我们本身就是在打磨自己。一次次偏离,又一遍遍调整方向;出现一个个错误,又一点点完善自己。谁又能说研修项目本身不是在实践和探索中跌跌撞撞地成长呢?碰撞产生智慧,交流产生一流。研修更新观念,沟通改变思想。在反思中前行,于感悟中提升。笔者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研修之花定会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