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短板” 校校都精彩

本报记者 苗成彦
  “现如今,这里的村小和城里学校一个样,操场铺了塑胶跑道,教室也安装了‘班班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谈到孩子就近入学,家住青啤家园的学生家长王亮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孩子在滨河明珠小学上学既方便又快乐,俺真是放心!”近年来,临沂市罗庄区始终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坚持“补齐短板建学校”、“优化机制激活力”、“一校一品促内涵”,让每所学校都精彩起来。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写入十八大报告,凸显出党和国家对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关注。“均衡发展教育”,对罗庄来说,不仅是响亮的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该区在2013年投入资金7960万元的基础上,2014年将投入1亿元资金,倾斜城区小学、村小和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倾力推进义务教育由“兜底均衡”向“高位均衡”方向迈进。
补齐短板,
不让一所学校掉队
  5年前,滨河明珠小学还是一个村级教学点。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学校顺利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巨峰小学曾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村小,通过政府投入、吸引社会投资260多万元,高起点建设校园,高效益配置资源,如今成为集幼儿园、小学于一体,设备一流、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
  “教育优先发展,村小要走在前头。”罗庄区教体局局长周广军说,“教育好比一个木桶,村小是木桶的那块短板。要实现均衡发展,就必须补齐村小这块短板,把教育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将优质资源向城区校、重点校倾斜,人为造成了城乡学校间的差距,导致出现“择校”现象。该区为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确立了“反向倾斜补短板”的均衡发展战略。在资金投入上,采取“政府拨一块、街道筹一块、村集体投一块、拍卖旧校舍得一块”的方式,对村小进行改建、扩建和异地重建,使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全区村小由原来的158所优化到46所。
  为使学校“外华内实”,该区通过“仪器更新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和“校校通”工程,将每所村小都“武装起来”,使其逐步达到了“国标”或“省标”标准。截至目前,全区村小实现了“教师每人一台微机、学生每15人一台微机”,全部开通了校园网,成功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对接。
  近3年来,该区投入1.5亿元对薄弱学校进行内涵式改造,新建校舍面积19万多平方米,新上多媒体教室200多个。
优化机制,
叩响学校内生力量之门
  “农村小学兴,全区教育兴。”该区把小学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工程”,按照“建样板、带中间、促整体”的思路,坚持“投入、管理、队伍”一起抓,使村小“短板”不断变为助推均衡发展的“引擎”。
  管理粗放、师资薄弱,是制约村小发展的两大难题。近年来,该区每年都将师资配备和精细管理写入政府1号文件,将“两优先、两规范”确定为“建样板、带中间、促整体”,缩小校际差距的根本抓手。
  “两优先”,即师资分配,优先满足村小需求;教研活动,优先在村小安排。5年来,该区将招选的近千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全部充实到小学任教。本科生“进驻”村小,有效化解了教师“老龄化”难题,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两优先’保证了教学基本需求,也满足了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5名大学生的加入,不仅为学校带进了新生力量,也输入了新鲜血液,为学校发展增添了后劲。”巨峰小学校长赵义梅说。
  长期以来,村小教师学科结构存在失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难以落实。为了破解这个难题,该区采取“两优化”策略,一是区里“牵线当红娘”,优化资源配置方式,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在村小“样板校”与区直小学之间搭建“协作体”平台,通过“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和组团等方式,实现了校际之间办学资源和办学效益的共赢。同时,开展“名师送教下乡”、“结对子”、“订单教研”等活动对口帮扶村小和薄弱校,充分发挥名师资源的辐射效应。二是“与名家对话”,优化提升“样板校”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其他薄弱校的捆绑式发展。区里优先选派“样板校”校长到名校参观学习,将先进管理经验移植、嫁接到学校;同时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请本土专家或外地管理专家来校作报告,传播课程与教学管理先进经验,使“样板校”迅速壮大起来。据介绍,滨河明珠小学、临沂老屯小学、湖南崖小学等5所村小,先后成为该区的村小“样板校”。
  “校校有样板,校校都精彩。”在“样板校”的辐射下,全区村小和城区中小学焕发出自主办学的内生力量,呈现出梯级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局面。截至目前,全区76所中小学近七成已迈入省级规范化学校和教学示范学校行列。
一校一品,
让每名学生学得更好
  2009年以前,湖南崖小学还是一所村级小学,办学资源十分紧张。这年的3月,许学彬就任这所学校的校长。他想给村里娃创造张扬个性、显示才华的机会。于是,他将“艺术表达力培养”初定为学校特色建设项目。一年之后,学校特色项目由原来的艺术表达力教育拓展为语言表达力和道德表达力教育,逐步凝聚为“表达力教育”办学特色。
  从特色项目的确立,到深度研究,再到特色成果展示,湖南崖小学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年5月,由湖南崖小学组建的200人的鼓号队,代表罗庄区参加临沂市大赛,获得了一等奖。
  2011年3月,该区针对村小“千校一面”、缺特色的状况,启动了中小学“一校一品”特色创建活动。各中小学立足自身优势,积极申报特色研究项目,以项目引领、团队攻关的方式,纷纷展开特色创建活动。各打各的特色牌,各唱各的拿手戏。截至目前,全区有22所学校确立了特色办学项目,10所学校的特色项目已发展为特色品牌,如临沂二十中的“个性优质教育”、临沂第二十二中的“生命·实践教育”、临沂二十三中的“尊重教育”、临沂第五实验小学的“慧心教育”、老屯小学的“多彩教育”、临沂第八小学的“开心教育”等。
  为扩大优质资源辐射面,该区采取“村小升格”策略,对办学有潜力、有发展后劲的村小进行升格,由镇级管理直接升格为区直管理,享受与城里小学一样的“待遇”。
  截至目前,该区已对湖南崖小学、朱陈小学、丁庄小学等学校进行了升格。随着村小的升格和特色项目的发展,每所村小有了更优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垫高基部,提升顶部,拉动中间’,有利于促进中小学不同层次办学品位的提升,使全区优质教育的辐射面不断扩大。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是我们的最大心愿。”局长周广军说。近年来,该区先后获得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区等1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