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质均衡发展中彰显教育公平
发布日期:2014-05-08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787次
本报记者 季俊昌 蒋世民
近年来,东营市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求真务实,多措并举,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公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义务教育完成率均为100%;初中生巩固率达到99.8%;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达到99.65%。东营市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东营市教育局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并在2013年度全市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
亮点一:健全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东营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完善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认真履行办学第一责任。自2001年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和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后,每年都有新举措和大行动。2012年,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全市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步骤和保障措施。2013年,市政府印发了《东营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全市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和认定工作,大力推进小班化教学。同时,强化督导考核,不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问责制度,把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作为专项督查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核。
东营市重视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了市与县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市教育财政拨款、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实现了“三个增长”。教育经费总支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由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9亿元,年均递增22%,其中人员经费支出由2006年的10.4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4.38亿元,年均递增15.24%;公用经费支出由2006年的6.94亿元增加到2012年34.57亿元,年均递增30.68%。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也保持了逐年增长,初级中学由2006年的5259元增加到2012年的11799元,年均递增14.42%,其中农村初中由2006年的4760元增加到2012年的11302元,年均递增15.5%;普通小学由2006年的3736元增加到2012年的10412元,年均递增18.63%,其中农村小学由2006年的3691元增加到2012年的9678元,年均递增17.43%。持续递增的经费投入,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长远保障。
亮点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东营市大力实施教育重点工程,不断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梯度推进”是东营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即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政府财力容许和可承受的范围内,集中力量,科学选择,每年重点实施一至两项重大教育工程,从基础设施和内部配套上可持续地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办学条件一年上一个台阶。自2001年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完成“危改”任务的地级市后,2002年起该市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校通”、“远距离学生食宿”、“援助农村教育计划”和“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建设”、“课桌凳更新”、“教学仪器更新”、“首期低标准建材校舍改造”、“校舍抗震安全改造”、“两热一暖一改”等工程。教育、编制、财政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东营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集中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全市共完成投资22.11亿元,建设体育运动场地1718片,购置现代教育技术设备3.54万台套,购置教育教学仪器122.69万件套,重点建设了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等143个项目,购置图书163.5万册。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网络状况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从技术上实现了“教育城域网—校园网—班班多媒体”整体贯通,“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技术支撑已基本建立。2013年,启动了中心城区东城5所学校、幼儿园,市特校、市实验学校建设改造,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全市办学条件迈上了新的台阶。
东营市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该市始终坚持把师德教育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通过大力弘扬和践行“忠诚、立人、求索、致远”的东营教育精神,引导东营教育人牢记使命,践行责任;加大职业道德考核力度,深入开展了“寻找黄河口最美教师”、“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等一系列以“爱岗、敬业、进取、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树立了一大批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典型。建立完善了县域内教师调配交流机制,重点向缺编学校、农村或薄弱学校以及教师学科、年龄、职称等结构失衡较为严重的学校分流富余教师,调配紧缺师资,交流骨干教师,实现县域内中小学教师互补余缺、均衡配置;完善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和支持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推动城乡教师对口支援、交流的制度化、规范化;制定优惠政策,在晋职、评优等方面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等生活条件。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网络。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市财政每年都把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深入实施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工程”、“教育管理干部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共培训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20余万人次,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跃居全省前列;深入实施“名师、名校(园)长建设工程”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大力加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使名师、名校长的引领、示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入落实《东营市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4-2016年)》,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才和教育专家。加强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奖励,去年印发了《东营市功勋人民教师评选和管理办法》,10名教师获得首届“东营市功勋人民教师”称号,并享受市级劳模待遇。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与管理,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教育局、市人社局联合印发了《东营市中小学校长管理暂行办法》,在校长任职资格、任命程序等方面实现制度性突破。成立了东营市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为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搭建了有效平台。
亮点三:加大扶持弱势群体力度
东营市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机制,保障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市民待遇。东营是全省落实“两为主”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政策最早的市之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了无差别待遇。2004年起将经济贫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列入了贫困生救助范围;2005年秋季开学起,免除了农村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在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义务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入学难、择校热问题逐步凸显的困难情况下,不断加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力度,挖掘学校招生潜力,采取开放式的入学政策;2009年以来,仅在市中心城区就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1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7000个。目前,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已占在校生总数的42%,个别学校超过了70%。特别是允许非户籍初中毕业生参加初中学业考试报考普通高中,东营市打破了初中毕业生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并升学的瓶颈。
东营市不断完善教育资助政策,形成了以政府拨款为主、全方位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2005年,在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教育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把低保户家庭子女、残疾学生、贫困寄宿生、高考贫困大学生纳入救助范围。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对贫困寄宿生补助逐年提升,农村小学每生每年提高到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提高到1250元。大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放营养餐补助,为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学生装。2006年起,东营市决定每年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实施为期两年或一年的免费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学费、课本费由市财政承担,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保户家庭子女优先安排。在省内率先实施免费技能培训以来,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918万元,培训10476人。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对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且具有东营户籍的盲聋残疾学生实行免费上学。2012年,市政府启动市特校迁建工程,并增设综合教育部,承担轻中度孤独症、智障、脑瘫及多重残疾儿童的康复任务,东营特殊教育结构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2014年,东营将以“人民满意”为主旨,继续以“优质均衡”为主题、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在着力提高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办学集团化、教学小班化、管理民主化、队伍专业化,推动全市基础教育事业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