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洼地”的教育信息化“高地”

本报记者 王胜利
  “同学们,做好上课准备。今天,你们换老师了,我们将和县城里的小朋友上同一节课。”2015年11月16日上午,东平县接山镇中套村小学四年级(1)班的学生正在上一节“特殊”的英语课。他们与县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3)班的同学共享教学资源,听同一位英语老师讲课,并与老师进行了在线同步交流。“我们农村小学专业英语教师紧缺,‘智慧课堂’录直播系统的应用,让农村学生也同步享受到了城区优秀教师资源。”该校校长李进告诉记者。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可以说,谁占领了教育信息化的高地,谁就把握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主动权。”东平县委书记赵德健在谈到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告诉记者,“东平尽管是暂时的‘经济洼地’,财政压力很大,但是我们在教育投入上从不打折扣。”
  2011年以来,东平县大力实施教育振兴计划,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加速教育振兴的战略重点,以服务教育质量提升、服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机制创新和应用培训为保障,探索建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建用并重、城乡共享”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推动了教育事业转型升级。2011年,东平县被评为全省学校装备建设先进县,2014年被列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县。
  高点定位,集中财力持续加大资金投入
  东平县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高点定位,统筹经费,集中有限财力,4年来累计投入资金87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5期中小学多媒体“班班通”教室建设工程。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已实现多媒体网络“班班通”教室全覆盖,装备技术指标达到全省一流标准。配备教师用机7000台、学生用机6200台,教师配备微机实现了人手一机。建设了较为完备的县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资源库,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加强。“我们将抢抓这次省里解决大班额的机遇,多措并举,再为教育装备专项融资1亿元,全面实现县域城乡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东平县县长王骞告诉记者。
  以用为本,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刚开始安装‘班班通’的时候,我有些抵触,认为一支粉笔、一本教案就教得挺好。但是,当试着开始应用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信息化的威力,学生们听课的效率也更高了。”梯门镇柿园小学教师王东说。
  “建只是基础,用才是根本。自‘班班通’建设启动以来,我们按照‘建设一批、培训一批、应用一批、提高一批’的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班班通’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实现信息化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副县长张立国在谈到教育信息化时说。
  该县一是着力提高师资的应用水平。为解决教师“不会用”的问题,该县先后举办6期专家报告会、4期校长培训班、6期85场次教师培训班,实现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班班通”应用、课件制作等培训全覆盖。为解决教师“不愿用”的问题,该县连续3年举办中小学教师“班班通”课堂应用达标竞赛,采取推荐和抽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校初赛、乡镇复赛、县级决赛,层层评选表彰。新湖乡中心小学校长李华告诉记者:“通过激励教师参加县教育局举办的‘班班通’教学达标竞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我们乡村教师从排斥到认同,现在都已能熟练应用‘班班通’开展教学了。”教育局还组织开展了“电子白板”应用大比武、电化教学优质课评比、网络课件制作评比、教师博客评比、网络“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评比等活动。“在校、乡、县优质课、教学能手等评选活动中,凡是参与的教师必须使用‘班班通’进行授课展示,否则,直接确定为不合格。”县教育局副局长徐庆功向记者介绍了这一初期为推动信息化应用而实施的倒逼机制。同时,该县把信息化工作纳入校长业绩考核,把“班班通”应用作为教师参加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的必备条件,引领和推动干部教师主动去“触网、用网、研网”,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二是推进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该县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在县教育资源网开设“名校课堂”、“名师课堂”,及时上传省内外课改名校、名师授课录像视频,以及优秀教案、学案、精品试题库等,为学校、教师开展“一校一模”构建提供指导和有益借鉴。加快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借助“班班通”和网络海量资源,推动教师改进传统授课方式、扩大教学容量,并加快“翻转课堂”、“微课程”等课改理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该县教育局条装办赵永健主任告诉记者:“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我县共有24名教师参加比赛,有12名教师获奖,获奖比例位于全省先进行列。”
  互动交流,让“幸福教育”覆盖城乡每一名学生
  梯门镇位于东平县西北部山区,辖区内学生少、教学资源少。“在过去,同步课堂、平板电脑的应用只是城区学生的专利,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整合,对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如今,这一状况已经彻底改变,短短几年,我们也用上了同步课堂、录播教室。”该校老师满脸幸福地告诉我们。
  东平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主任王延国介绍:“城区小学与乡镇小学结成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对子’,先在英语学科实行在线同步教学。通过城乡学校网络同步教学,充分发挥县城优秀师资资源,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县直各中小学均建成了“智慧课堂”录直播系统,开设了“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尝试将优质资源同步推送到农村偏远学校,并能实时互动,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村小学师资短缺、课程开设不全的突出问题。推动学校、教师、学生申请建立个人空间、班级空间、学科空间、教研空间1200多个,打破地域、时空界限,实时互动交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效缩小了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
  前不久,彭集后亭村小学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们参观了与县第二实验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况。“东平教育今胜夕,均衡发展民受益。城乡携手校园美,盛赞政府真给力。”参加开放日活动的朱大爷在接受采访时即兴编的这个“顺口溜”,博得在场所有人的一片欢笑。朱大爷还告诉记者,他的孙子、外孙女都在这个学校读书,看到教育信息化给农村小学带来的巨大变化,家长们都打心眼里高兴。
  一名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今天很快乐、很幸福,因为我能和城里的小朋友一起上课,一起与老师在网上交流了。我期盼明天还上这样的课……”
  “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地配发设备,开发资源,而是要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来解决现实问题。尤其作为我县来说,农村教师年龄偏大、英语等专业教师匮乏,就是要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来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来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东平县教育局局长何冰告诉记者,“我们将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和推动全县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