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微信红包“抢”走大中小学生的心

  本报讯(记者 孙军)伴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大中小学生利用智能手机上安装的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特别是今年新春佳节的“抢红包”,更是让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欢欣不已。不可否认,这种互动小游戏可以活跃气氛,拉近距离。但记者调查发现,现在有些学生沉迷于这种“抢红包”游戏,更有甚者把“抢红包”当成“致富”捷径。新学期伊始,记者通过本报提醒家长、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教育疏导,防止学生沉迷其中。

  “低头抢红包”成了今年春节假日期间“手机控”们的真实写照。“抢红包”也成为全国人民的一大娱乐活动。据媒体报道,今年除夕当日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达到4.2亿,收发总量达80.8亿,是2015年羊年除夕10.1亿个的8倍。青岛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王某今年除夕夜在微信的同学群、家庭群里抢到了82元。他说:“虽然比爸爸妈妈给我的压岁钱要少很多,但我觉得更开心。”

  无独有偶,213日中国新闻网报道:近日,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就接到了一位家长的来电,反映家中念高一的孩子在不到一个月凤凰彩票里抢到1000多元的红包之后,误以为发现了“致富”捷径,在家里吵着要休学,可把家长急坏了。

  在采访中,有学生告诉记者,他的微信群里出现了一些“微信乞丐”。他们过生日、过节时,在朋友圈求讨红包。虽然要钱不多,但这种行为既让人感到厌烦又让人感到尴尬。青岛15中校长孙睿表示,“抢红包”本身是个游戏,但动动手指就能够拿到钱,这种不劳而获的“好事儿”让很多人为之痴迷,也让一些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产生了错觉,认为“抢红包”是一种“致富”捷径,甚至把“抢红包”作为一种职业,让人哭笑不得。作为学生,偶尔娱乐一下无伤大雅,但如果把“抢红包”作为一种习惯,甚至一种职业,就很不妥。新学期马上到来,建议教师、家长要教育学生收收心,调整好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

  记者认为,孩子本性贪玩,但心智不成熟,尚需引导。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认清红包的来龙去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不能以“抢红包”为乐趣,更不能带着孩子一起“抢红包”。另外,医生也提醒家长,莫让孩子长凤凰彩票低头玩手机,因为长期保持低头的不良姿势对颈椎损伤很大。如果孩子出现头晕、手抖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