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打造“绿色育人”文化

本报记者 李波
  日照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83年,是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和全市窗口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该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等5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近年来,市实验小学校长张守彦提出了“绿色育人”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教育专家的目光。
  日照市实验小学之所以将“绿色育人”作为自己的理念,是因为,在校长张守彦看来,人们日益呼唤绿色、环保,新课程也同样呼唤绿色教育的春天早日到来。创设绿色教育,关注绿芽发展,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关注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校自2003年起,开展了“构建绿色课堂”课题研究。多年来,该校立足实际,扎实开展“绿色课堂”实践活动,开创了学校创新发展的新局面,让绿色理念深深根植于每一位老师的心中。时至今日,“绿色课堂”已经成为该校的品牌。在“绿色课堂”实践的基础上,他们又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育人”理念,创设了一系列“绿色育人”文化。
    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在校长张守彦眼里,除了外在的、大家都能看到的一些硬件设施外,最重要的是,这所学校要有丰富的内涵,要能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也能让教师享受到幸福的教育生活。在这个出发点的指引下,他们进一步明确了“绿色育人”的实质内容,打造了一系列的“绿色育人”文化。具体做法包括:第一,绿色环境,播撒阳光。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环境设计处处彰显着“绿色育人”文化。第二,绿色文化,铺就底蕴。市实验小学近30年的文化底蕴是在书中建立起来的,每一座教学楼都沐浴在名家睿智的精神中,每一层走廊都闪烁着独有的魅力,教师书吧和学生书吧随处可见,独有的人文气息从书香中飘溢出来。第三,追求绿色管理,打造绿色团队。在管理上确立“以人为本,制度先行”的治校方针,建立民主管理体制,并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提出了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蹲下来”和学生对话、不求回报、家长无错的“四项基本原则”。第四,绿色课程,放飞理想。具体做法是:国家课程求质量,在“精”字上下工夫;地方课程求规范,在“好”字上做文章;校本课程求创新,在“新”字上搞突破。第五,绿色活动,德植于心。例如:该校每年开展“三接触”活动,引导学生上山、下海、入工厂,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第六,绿色评价,造就未来。他们的评价口号是“每个队员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每年“六一”节前夕,学校都要进行“十佳少年”、“百名金星少年”、“百名特长小能手”、“百名文明小标兵”、“百名优秀学生干部”、“千名亮点小明星”评选活动。这逐渐成为该校的“十、百、千”评价工程。
  近几年来,经过严格选拔,该校充实了一大批青年教师,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大大优化了学校教师队伍。目前,该校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一线教师总数的1/3左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生力军。为搞好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学校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打造了一条条绿色通道。
  其一是实施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导师制”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学校按照研究生导师带研究生的模式培养青年教师。师徒双方在教学实践中共同研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出修业年限,确定修业目标,建立档案,定期举行交流、展示活动,对导师和学生实行“捆绑式”考评,促进双方的专业成长,使青年教师的主业成长更加规范、科学、有实效。
  其二是实施“典型课例引导”策略。所谓“典型课例引导”策略,就是以名优教师、骨干教师的典型课例和优质教学片断为依托,对青年老师进行系统培训、引导的一种方法。按照“典型引领——观摩学习——行为跟进——反思提高”的要求,对青年教师进行系列化的培训和研讨,激发青年教师发展专业的意识,了解本专业的具体操作策略和常规,树立标杆,严格要求,规范发展。
  其三是设立青年教师教学论坛,搭建青年教师思想交流、展示与提高的平台。他们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针对班级管理、教学、研究、读书等方面的内容,定期举行论坛。每学期根据大家在论坛上的表现进行评比,推选“论坛十佳”。这极大地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热情。不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和骨干。
  一条条充满希望的绿色通道在青年教师脚下延伸,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这些青年教师踏上了未来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