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制约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瓶颈
发布日期:2010-11-21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3749次
本报记者 孙静 通讯员 孙洪宝
9月8日,新学期的第一个周三,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心校的吴娜、杨扬等5位老师,带上早已准备好的课件,来到该镇明德小学给学生上课。当天,他们要为学生们上本学期的第一节音乐、美术课……
这是薛城区邹坞镇开展“艺术教师跨校兼课”活动的一个缩影。此前的4月8日,薛城区邹坞镇“艺术教师跨校兼课”活动在该镇明德小学正式启动。这同时意味着邹坞镇成为全区实行“艺术教师跨校兼课”制度的领跑者。该镇地处偏远的明德小学200余名学生首批受益于该项活动。
为推广邹坞镇“跨校兼课”和“选课走班”这一创新举措与成功做法,9月14日,薛城区教学工作会议上,区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小学推行邹坞镇“跨校兼课”和明德小学“选课走班”活动的意见》,将这一创新举措在全区范围内实施。
近年来,薛城区邹坞镇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打造和谐教育品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制约和谐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也存在:校际间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偏远校区艺术教育相对落后,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制约……在全镇音乐、美术教师中,科班出身的可谓凤毛麟角,艺术课大部分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各校虽开设了音乐、美术课,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音乐课只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学唱几首歌曲,美术课只是让学生描几幅图而已,或干脆被语、数等学科挤占,甚至让学生上自习。艺术课在偏远农村学校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艺术教育成了制约该镇教育和谐发展的瓶颈。
面对困难,邹坞镇教育办一班人深思:该镇中心校的5位艺术教师都是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专业知识过硬,工作能力强,有激情、有干劲,在区级的各项活动中屡获佳绩。这是非常宝贵的艺术人才资源。怎样充分发挥艺术人才资源优势,变“学校人”为“学区人”,盘活现有的教师资源,真正实现艺术教师资源共享?他们大胆设想,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资源共享原则,勾勒了“艺术教师跨校兼课”的蓝图。
蓝图已经绘就,但如何才能将蓝图变成现实?怎样才能把该项活动做实做好?为此,镇教育办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论证“跨校兼课”的可行性,制订并出台了《邹坞镇“艺术教师跨校兼课”实施方案》。重点探讨摸索“跨校兼课”的方式方法、跨校兼课教师管理办法以及如何保障“跨校兼课”的效能、如何保障“跨校兼课”教师的权益等。这样,为全面推广这一做法作好了准备。
邹坞镇明德小学共有9个班,有学生200多个;24位教师中有近10位代课教师,艺术教师为零。学生的音乐课只好由校长兼带,大多只能上一节欣赏课。镇中心校却有5位艺术教师,而且这5位艺术教师都是本学科的骨干教师。面对如此局面,在镇教育办和镇教研室的统一规划下,镇中心校和明德小学实施了“艺术教师跨校兼课”活动,中心校的5位艺术教师每周抽出一天的凤凰彩票专程到明德小学执教音乐和美术课。这一举措使得原本艺术教育为零的明德小学200多名农村学生也受到艺术教育。“跨校兼课”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使明德小学的艺术教育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学生们品尝到了艺术的甜美。每到星期三,学生们都会早早地来到学校,翘首期盼兼课教师的到来。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局面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们办的手抄报、黑板报,版面设计得更美观大方了,插图更专业、更美丽了,色彩搭配得更赏心悦目了;升旗仪式上,学生们唱国歌,声音比以前更响亮了……
明德小学与镇中心校实施“跨校兼课”以后,课程的开设走上了正常的轨道,开放的理念再次激活了明德小学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该校又实施了“选课走班”策略。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农村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发了“经典诵读”、“开心农场”、“墨飘香”、“快乐英语”、“音乐之家”、“美工厂”、“走进家乡”7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学生选定选修课程以后,在统一的凤凰彩票里,打破班级的界限,进行重新组合,到指定教室里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这一做法开创了薛城区农村教育实施选修课程的先河。
“真没想到,在这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孩子们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学校艺术课程开设得这么好!你们的做法很值得提倡。”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省人大原副主任王渭田6月12日在明德小学视察时,高度评价该校“跨校兼课”和“选课走班”活动,认为“这为解决偏远乡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