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打造坚实的就业支点

本报记者 胡怀旭
  近年来,淄博市淄川区职教中心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守规矩、学技能、提素养”的育人目标,积极摸索并尝试适合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努力构筑“德育工程”,不断完善德育网络,倾力为每一名学生打造有力的就业支点,实现了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华丽转身”。
“结干亲”——找回学生失落的自尊
  2005年的一天,淄川区职教中心副校长刘先锋的办公室走进一名腼腆的女生。“我是05级纺织班的新生,因为怕别人欺侮我,我就谎称您是我的姨父。我知道自己错了,向您道歉!”女生不好意思地对刘先锋说。刘先锋先是惊诧,接着半开玩笑地说:“没什么,你叫我姨夫,我应该高兴。以后就这样跟同学们说,我就是你姨夫,有什么事尽管来找我。”
  这个突如其来的“外甥女”给刘先锋带来了灵感:何不来个“假戏真唱”?于是学校顺势而为发起了一个“结干亲”活动,鼓励有困难的学生与老师“结干亲”。学生们非常踊跃,主动找到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当然,“结干亲”只是解决了部分弱势生的问题,其他诸如调皮捣蛋生、家庭困难生等同样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呵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为不服管教的“重点生”、具有身心缺陷的“弱势生”及缺乏自信的家庭贫困生分别配备了导师,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重点生”实施“拯救”工程,帮助他们校正人生的航向;对“弱势生”实施“关爱”工程,唤起其生命的尊严感和面对生活的勇气;对家庭贫困生实施“帮扶”工程,让他们收获进取的信念和力量。
励志教育——唤醒学生成功的欲望
  2009年12月18日,淄川区职教中心举行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获得者张立勇报告会。自此,学校迈出了励志教育的第一步,成为山东省首家探索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励志教育模式的中等职业学校。
  在该模式下,学校全体教师都要担任导师,每名导师指导5~7名学生。学生每天三读励志信,跑励志操,把自己的点滴进步写入成长册;导师每天批阅学生的成长记录,每周与学生谈心一次,每月组织一次受导学生的思品活动课;班级每周举办一次励志教育班会、一次小组拓展活动;专业部不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集体读信、背信比赛;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优秀成长记录评选、励志教育演讲比赛等。“我能行,我最棒!”“从今天开始,我要精心塑造自己。”这些催人奋进的励志宣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励志场,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激励中累积成长的自信。
  全员育人导师制励志教育创造性地落实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催生了“点对点”式的差异化教育管理模式,勾画了一幅和谐的教育图景。师生之间没有了距离,彼此因沟通而亲近,因亲近而相融,因相融而迸发出教育与被教育的巨大能量。
家校互动——美德教育润四方
  2011年,淄川区职教中心开展的一次调查显示,学生家长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74.48%,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67%。这一数据再一次印证了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为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决定在全校实施“家校互动工程”,要求班主任每年对每一名学生家访一次,导师每学期对所指导的学生家访一次。
  学校根据家访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心理辅导、主题班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校还开展“家长开放日”、“教学开放月”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学校的家长会更是别具匠心,班主任为每位家长准备一摞作业本、一本成长册、一封感谢信和一件学生作品。家长们翻看着自己孩子的作业本和成长册,读着感谢信,欣赏着作品,感动得热泪盈眶。
  2010年4月2日,学校举行了一场毕业生成果汇报暨供需见面会。看到自己孩子在台上能歌善舞,台下的家长拼命地鼓掌,有的甚至高兴得哭了。展示会结束时,许多家长跑上台来与孩子紧紧拥在一起。家长们紧紧拉住老师的手,一个劲地表达着感谢。
  以道德品质为核心的价值引领,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交口称赞。
  鲁泰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吴艳珍女士说:“淄川职教中心的毕业生职业素质高、技能水平高、忠诚度高、离职率低,在我们集团的离职率一直保持在3%左右,这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是很少见的。”
  “‘要做事,先做人’。与技能相比,品德更为重要。职业教育要想挺起腰杆,第一要务就是必须补上德育这块‘短板’。在校企关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德育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必须抓实抓好,敢于创新。”校长李少鹏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