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这里增值

张春霞 姜岩
  提起烟台,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那广阔无垠的碧海蓝天,那烟霞明灭的蓬莱仙境,或许还有果蔬飘香的山野间那些高端产业聚集群。更熟悉烟台的人,还会想到一处文化的净土,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时代符号——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个在高等学府林立的胶东大地上卓尔不群的存在。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口碑,来源于它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半岛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使它独领风骚——6万余名毕业生走出校门,成为各行各业主力军。更来源于它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中焕发出的魔幻般生命力:“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山东省金蓝领培训基地”等等一大批象征着实力和荣耀的项目在这里落户,成就斐然;由业内专家和省首席技师领衔的教师团队,近三年发明专利数超过所有驻烟职业院校总和,正产生着可观的经济效益;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多次在国赛中为山东省争得荣誉……人们不禁要问:作为职业院校,它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记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到坐落在美丽的金沙滩畔的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探究竟。一进入校园,记者就被其中浓郁的文化气息所感染:迎面耸立的一块镌刻有“好学敏行,自强不息”校训的嶙峋巨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青春广场上,那极富动感、直插云天的火红雕塑,像火焰,像船帆,像灯塔,张扬着青春的梦想与激情;在错落有致的建筑物之间,处处是秀丽典雅的园林景观,如九思园、嘤鸣园、毓秀园、芙蓉园等,步移景换,让人不知不觉地迷醉在诗意的画卷与弥漫的书香里。
  采访从校史馆开始。这里宁静、大气中透出一种深邃与厚重,仿佛将人带入一条幽远的时光隧道,聆听学院从历史中走来的铿锵足音。
六秩弦歌:
历史将铭记他们的坚守
  如果说,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枚硕果,那么它生发于什么样的养料丰厚的枝干?如果说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条河流,那么它从哪里起源?又容纳了怎样生动激越的水流?
  57年前,也就是1957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刚刚复苏,急需大量专门技术人才,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烟台市民办第一工业技术学校应运而生,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学校几经搬迁,数易校名,1990年成为全国最早的两所高级技工学校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院步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王杰恩院长告诉我们,10多年里,学院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2001年到2005年,规模扩张阶段。学院提出“抢抓发展机遇,膨胀办学规模”的思路,突破改制和招生困境,办学规模和效益得到迅速提升,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的明星学校。2002年7月,在全国第四次职业教育大会上,王杰恩院长代表全国3600所职业学校介绍了办学经验,受到朱 基总理的高度评价。其间成立了烟台市技术学院,并以此为基础申办高职。2005年到2008年,结构转型阶段。学院提出“立足高职、多元发展”的办学思路,继承半个世纪的职教蕴涵,探索实践现代职教新模式,实现了传统技工教育向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转型。2008年至今,差异化发展阶段。学院提出“内涵发展,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年年有新变化,不断有新成果。
  在采访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时,记者听到的次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服务”。服务是他们的使命: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们求索、拼搏,毫无保留地付出。在服务中,他们变革、升华,几度实现华丽转身。岁月变迁,潮起潮落,许多人随波逐流,迷失在世态的喧嚣与浮躁中。他们却以信徒般的虔诚,默默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追求。然而,历史却因此留下了他们坚实的脚印。
长袖善舞:
现代职教真谛的精彩演绎
  若非实地采访,记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行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在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已经发展成融教学、培训、生产、研发等为一体的“校中厂”,学生入学伊始就在完全真实的职业现场接受规范化训练。在这里,传统的教室已演变成融演示、仿真、实操、查询、互动为一体的多功能厅。在情景剧场般的课堂上,教师是策划和导演,而学生则是绝对的主角。将任务单发给学生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必要的讲解,或利用电脑仿真软件和真实设备进行实操演示。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次进行资料查询、设备准备、工作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实施,直至最后完成工作质量检测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以便不断改进。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学生的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同学基础较薄弱。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极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则在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课堂也“活”了起来。事实上,学生已将课堂当成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体验着成长的愉悦,分享着合作的成果,经历着创新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事实证明,成功的教学模式改革不仅可以使教学效果倍增,还可以带动师资队伍的提升和实训基地建设,从而将职业院校推上内涵发展的快车道。
  “我们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干,而且让学生学会怎样干得更好,这就不但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兼顾学生在设计、策划、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就好业,还要让学生有足够能力进行岗位转换,具备成长的后劲,这就需要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下功夫。为此,我们将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模式,为学生提供最可口的‘营养大餐’。”副院长李一龙说。
  围绕学院的顶层设计,各个系在专业特色上大做文章。数控技术系实行“校中厂”典型项目引领的“四真三全”教学模式,在真项目、真场景、真岗位、真要求中,教学实施全自主控制、综合训练项目全覆盖专业课程、生产周期全转化为培养周期;机电工程系摸索出“432”模式;机械工程系打造“大赛引领,分层施教”模式;汽车工程系构建“五位一体”模式;管理工程系在国内首创专业带头人校企“双负责制”,教学采用“实体公司带动”模式等。这些均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眼下,‘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已在学院全面推行。”教务处处长巩华荣告诉记者,“校内的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按照企业流程进行规划和改造,努力为学生们营造最真实的职业氛围。”
  在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采访的几天里,记者的情绪总处在莫名的亢奋中,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的欣喜,直到最后的震撼。这震撼不是来自于数量众多的实训车间里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化设备,也不是来自于陈列室里那林林总总的奖杯、锦旗和实物样品,而是来自于学院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性颠覆,以及他们在对现代职教精髓的把握和演绎中所展现出来的胆略与智慧。
一技在身:
收获人生的自信和期待
  “我高考时数学分数不理想,现在做梦也想不到会获得山东省高职院校数学竞赛特等奖。”说完这句话,机电工程系大二学生林宇峰难掩一脸的兴奋。刚入学时,学习对他还是一种负担;两年后,他却在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同场竞技的赛场上脱颖而出,成了同学圈内的“名人”。在林宇峰看来,正是学院全新的教学模式让他重拾自信心,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受益良多。
  “课堂对我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让我找到了对专业的热爱以及成为人才精英的自信和期待。”机械工程系大二学生张继伟认为,学院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对他所在的团队获得“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一等奖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有信心与任何院校的选手一决雌雄!”张继伟眼神中透出异样的神采。
  在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有着林宇峰和张继伟这样的体验与收获的同学大有人在。
  在机械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谈起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老师们骄傲地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一年里,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各类技能大赛中频频摘金夺银,独领风骚。2013年12月结束的“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是一场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比赛,参赛选手不分组别,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同场竞技,数千支队伍参赛,可谓高手如林。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派出的7支参赛队伍,一路过关斩将,共获得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成绩在山东省参赛院校中遥遥领先。在“凯达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机械工程系在“注塑模CAD/CAE与主要零件加工”项目上与东道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并列一等奖第一名。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注塑模具CAD与主要零部件加工”两个项目上代表山东省参赛,均获二等奖,成绩列山东省参赛院校首位。在第四届山东省大学生数学竞赛(专科组)比赛中,学生获得3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26个二等奖……
  “大赛成绩是对教学质量的最好检验。”王杰恩院长意味深长地说,“学生成长是教育的终极追求。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成为赛场上的‘常胜将军’,而是赋予他们成为人生路上的‘常胜将军’的素质和能力。”
  这正是学院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大师情怀:
生命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近午时分,机电工程系教学楼里,下课铃声响起,王世桥老师走出了教室,坐在教室内的大二学生马英杰仍意犹未尽。“王老师的课紧贴实际,有新意,现场感强,引人入胜。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马英杰说。
  毕业于山东大学电气技术专业的王世桥,不仅理论功底扎实,而且有10多年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是典型的“双师型”人才。他治学严谨,在重庆大学访学期间,参与“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他热心产教结合应用开发研究和社会服务,获多项应用性成果。教学中,他或运用精心设计的项目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或借助鲜活的案例让学生耳目一新,并通过情景营造,让学生感觉仿佛置身于工作现场。他时而是主持人,时而是管理者;时而是向导,时而是教练;时而是咨询员,时而是观察员和评论员,与学生共同演绎着课堂“情景剧”的跌宕起伏。毫无疑问,学生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最大受益者。而对教师,名副其实的“行动导向”教学则意味着素质、能力的极高要求和每节课背后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在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队伍中,不乏王世桥这样的德艺双馨的“大师”级人才。他们在课堂上是教育专家,在车间里是实践专家,在研究所、“大师工作室”中是研究型专家。在教学、培训之外,他们还承担着应用技术研发的重任,每年都有不少研究成果为社会所用,产生着可观的经济效益。下面这组数字也许有助于了解这支队伍的与众不同之处: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0%,其中有“山东省首席技师”2人、“山东省技术能手”4人、高级技师73人、市级突出贡献技师5人、市技术能手19人。有上百名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每年都会派出教师进行国外培养、国内进修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以便他们能时刻站在专业领域前沿,不断吸收先进生产技术和项目为教学所用,实现教学相长。
  科学的管理以及先进校园文化的熏陶赋予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以独特的生命力。他们像炽热的火焰,不是去照亮学生,而是让学生的生命与他们一起熊熊燃烧;他们像激越的河流,不是去装满学生,而是让学生的生命与他们一起奔腾不息。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生命对生命最庄严的承诺。
合纵连横:
校企战略联盟风光无限
  记者来到院属企业烟台捷林达通用齿轮箱制造有限公司,只见在宽敞明亮的车间里,几十个学生正在各种数控机床上忙碌着,其专注的神态、自如的操作,俨然是熟练员工。听公司领导介绍,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办学模式已经有数十年的传承沿革。院属企业烟台捷林达通用齿轮箱制造有限公司,始建于1981年,占地150亩,年产值过亿元,产品远销欧美地区,每年为学生提供满足教学需要的实习岗位。在这种办学模式中,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员工、教学与生产、产品与项目已悄然融为一体,“双元化”培养的优势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诠释。学院还先后创办了山东省乒乓球学校、“捷通达”汽车驾驶学校等经济实体,形成了校企集团化办学体制。
  在校园内一个挂有“烟台华中弹簧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基地”牌子的实训大楼里,记者看到,车间里摆满了各种制作弹簧的数控机床,同学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忙着进行设备组装、检测调试以及试运行。
  “这些数控弹簧机,是我院和烟台华中弹簧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制造的。”数控专家、山东省首席技师、数控技术系主任刘锡河告诉记者,“这是数控、机制类专业的典型教学项目。学生参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工艺制定、产品加工、质量检测、安装调试等各个工作环节,有机会真刀真枪地进行各种角色体验。其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作用,是普通的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所无法比拟的。”
  在机械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记者也见到了类似的校企合作生产基地。
  随着校企关系的不断深化,双方目前已形成合作办学理事会领导下的二级架构——校企战略联盟,依靠多重利益链驱动,实现校企多维深度合作共赢,为办学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下面是记者了解到的一组数字:
  学院在东岳汽车公司等48家大中型企业建有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与企业共建20多个人才培养“订单班”;
  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150门、教材40余种;
  每年为企业培训员工2400多人次,培训“金蓝领”500余人次;
  仅富士康公司每年就向学院注入合作资金100余万元;
  仅烟台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就为校内实训基地提供价值近2000万元的实训设备;
  依托市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模具逆向工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汽车智能控制、高分子材料技术、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6个应用技术研究所和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各研究所与工作室横向联合,形成企业应用工艺技术孵化中心。
  “过去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关注,更多的是放在对高端技术人才、职业经理人的吸纳上。但随着技术更新和产品结构调整,企业需要更多的有良好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提起与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正在学院参加论证会的烟台万华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赵继德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集团与学院的合作,是一种强强合作,是站在共同发展和解决当前劳动力结构性缺失这样一个战略高度去思考、筹划的。”记者认为,他表达的正是许多企业的共同心声。
雏鹰试翼:
天地间有我升腾的梦想
  “今年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的那些学生,您一定帮我们留几个。”
  “孙主任,今年能不能给我们企业预留几个学生?我们已经等了大半年了。”
  “这几天,公司想去学院办一场招聘会。请您提供一下方便,好吗?”
  ……
  已近中午12点,学院招生就业处主任孙志勇的电话仍响个不停,不少电话是企业老总打来的,目的只有一个——“抢人”。
  “我们的大多数毕业生都提前一年便被企业预订一空。”孙志勇介绍说,随着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知名度的提高,许多企业甚至派人前往比赛现场观摩,当场与优秀选手签约。“不少学校为学生‘就业难’发愁,而我们则是为企业轮番上阵抢人发愁,因为我们实在没有更多的学生了。”
  孙志勇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近几年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13年达到99.33%,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记者了解到,学院并不满足于单纯追求高就业率,而是在对口就业率、就业质量上狠下功夫,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学院毕业生90%以上都是专业对口就业,如机械工程系学生毕业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等相关工作。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院毕业生的收入并不逊色于普通本科生,就业岗位的选择余地则更大。学院会优先选择信誉好、学生发展空间大的企业向学生推介,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规范的就业指导。
  为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还投资建成3000余平方米的烟台市规模最大的校园“青春创业孵化园”。对于进驻“孵化园”的学生创业者,学院将帮助提供劳动政策咨询服务、工商登记、法律业务咨询、财务咨询、信用评估、经营管理指导等综合性服务,还聘请企业家和著名创业培训专家担任创业导师。“孵化园”同时孵化各类创业项目23个,这些项目大都经济效益可观。此举不但缓解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培养了一批未来的老板。通过山东省乒乓球学校和“捷通达”汽车驾驶学校,学生不出校门就可拿到汽车驾照等证书,从而为就业增加了重要砝码。
  在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采访结束了,但记者仍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中。在当今社会,何为一所好学校?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正在用行动给出答案。那就是,一所好学校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它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是学生成长的圣地,是学生生命增值的地方。这体现着教育的本质诉求。舍此,其他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当前,山东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大幕已经拉开。这为职业院校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还将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期待,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棵职教界的常青树,将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扬时代之旗帜,领齐鲁之风骚;紧紧围绕半岛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全力打造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助推山东经济走向辉煌。
(本版摄影:张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