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活动播撒科技创新种子

本报记者 季俊昌 通讯员 季谢云
  近年来,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按照“大目标、小活动、成系列”的整体思路,深入开展了以小种植、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和小发明为主要内容的“五小”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学科学的习惯和用科学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小种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盐碱滩涂是东营市的地貌特征,一般的植物很难成活,种植花草树木的成本很高,城市绿化任务艰巨。基于此,学校通过各项活动开展“爱树护绿、绿化家园”教育,“小种植”活动也由此而起。
  现在,学校各班级成立了种植小组,中队建立了环保小队。学生们种植小花和小草,细心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学校还要求高年级学生写观察日记。班里定期开展小种植成果展,评选“种植小能手”,获奖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盆花在教室的窗台上展示一周。植树节期间,全校的环保小队行动起来,清理花池,给小树浇水。“我和小树一起成长”环保活动让学生们积累了许多种树的知识,保证了小树的成活率。
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小制作”活动中,低年级学生通过折纸、粘贴画,培养对物体的空间想象能力,锻炼手指的灵活性;中年级学生通过剪纸、编织和陶艺发展创造能力,体会创新的快乐;高年级学生在航模和小机器人活动中,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精心组装出舰船、战机、汽车和小机器人。该校航模小组的“强-5”和“赛斯纳”两种机型参加了“飞向北京”全国航空模型比赛,机器人小组在山东省首届“积成杯”机器人大赛上荣获团体金奖。
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生物、化学和物理3个实验箱操作兴趣活动。科学老师在带领学生完成课堂上要求的40项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每周的兴趣活动凤凰彩票,拓宽实验范围,增加实验内容,常年开展“小实验”活动。学生们通过每一次的重复实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每一次的新实验,开阔了视野。如今,参加“小实验”的学生越来越多,热情越来越高涨。多年坚持不懈的“小实验”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爱好实验、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在历届山东省争当小实验家实验操作比赛中,学校科技代表队多次荣获团体金奖、银奖,并夺得18个单项金奖。
小论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每年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四年级学生都要上交一篇“小论文”参加评比。这是学生们一年科技活动的积累。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通过观察、调查、实践、分析、研究和讨论,或个人或小组,完成一篇结构合理、逻辑缜密、思辨清晰的“科技创新小论文”。这个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五年级的“小发明”比赛,每位选手除了将自己的小发明精心制作展示出来外,还要写出一篇小论文,介绍自己发明的创意、价值和制作过程。在“十字路口的畅想”假日小队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们对汽车尾气的排放进行了记录、分析、测算,用具体的数字提醒大家要关注汽车尾气排放,关注空气污染,切实增强环保意识。
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积极营造科技教育氛围。如,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科技之星”评选、科技游园活动,进行科技成果展示。近年来,该校“小发明”活动成果显著,先后有2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其中五年级(1)班学生朱泓琨的小发明“防水报警器”先后获市和省发明协会、少工委、教育学会组织的“少年儿童发明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胡见义、康玉柱、曾恒一3位科学家先后到该校参加并指导学校的科技游园活动。
  富有成效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几年来,该校的计算机、实验操作、小机器人小组在省市级竞赛中获奖,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学校也被评为“山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