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天很蓝很美丽”

本报记者 孙世杰 通讯员 张金
  “暑假里,我天天到社区俱乐部读书、练字,还可以学琴、跳舞……那里有很多伙伴。老师经常来看我们,还给我们买好吃的呢。”一见到记者,小女孩晓萌就打开了话匣子。
  晓萌是高密市李家营小学的学生,爸妈在外打工。以前放了假,离开了老师和同学,晓萌就感到孤独。今年暑假,晓萌很开心。她在日记里很诗意地写道:“这个假期,天很蓝、很美丽。”
  让晓萌感到开心的缘由,是高密市实施的关爱留守儿童“亲情工程”。据统计,高密共有留守儿童960多名。由于缺少家教和监护,这些学生的假期管理成为社会难题。为此,高密市启动了“亲情工程”。
  暑假前,高密市教育局组织各学校,逐个班级排查留守儿童情况,在学校、镇街教管办、教育局3个层面,建立了统一的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养成、居住村户号、联系方式、家庭成员等。在此基础上,以党员和班主任老师、辅导员为主,招募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组建“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团队,牵手留守儿童,给他们补上“亲情课”。
  “今年,共有1000多名教师和家长报名,争当爱心志愿者。”高密市教育局副局长姚灵光说。
  “学校家长委员会对爱心志愿者进行审核。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后,志愿者可以认领1~2名留守儿童。职责主要是在假期照看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家’的亲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高黎告诉记者。
  在采访座谈中,“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表示,非常愿意帮助、关心留守儿童。他们经常把认领的学生带到自己家里改善生活,给学生买书、买衣服,带学生出去玩。
  同时,各学校发动学生互帮互爱,以村居为单位,组成了“亲情伙伴组”。大家一起做作业、开展游戏活动等。小组成员还“约法三章”:不到河湾洗澡,不违反交通规则,不到偏僻危险处,互相提醒监督,杜绝意外发生。
  针对留守儿童的情感特点,高密市开展了“亲情连线”活动,组织教师分期分批走村入户,约谈学生家长,与学生谈心交流,加强情感引导、生活指导、心理辅导,促进了家校、师生沟通。
  针对长期在外地的家长,学校开通了“亲情热线”电话,安排留守儿童给爸妈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道一声祝福,让爸妈放心。这样的电话,感动了无数家庭。
  “建设‘亲情社区’,也是我们推进‘亲情工程’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市政府协调各镇街改扩建50个乡村少年宫和实践活动基地,在城区开放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为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创造了更好的活动环境。”姚灵光说。
  在夏庄镇官庄等地,记者看到,社区配套建设了儿童俱乐部。每个俱乐部都是“多功能体”,整合了社区文化大院、读书屋、科普教室、民俗展厅、体育场地、琴棋书画院等资源,聘请民间艺人、特长教师、“五老”志愿者为辅导员,面向青少年开放,引导留守儿童走出家门,就近到社区体验多彩生活。
  在政府倡导下,该市“亲情工程”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很多企业、机关、群团和个人纷纷开展爱心帮扶活动,让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