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表的模范

本报记者 孙荣光 尚峰
  为了一个梦想,他从千里之外的南京来到偏远落后的沂蒙山,那时他才17岁;为了坚守这个梦想,他一干就是62年,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把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奉献给教育事业。
  从翩翩少年,到耄耋老人,他始终如一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对待学生,他从工作第一个月起就资助贫困生,累计捐资96.2万元,资助学生2000余人;对待自己,他连茶都舍不得喝,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46年,一块30元的“钟山”表戴了52年,从来没有穿过西装和皮鞋,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洗得泛白了还穿在身上。
  他,就是淄博市沂源县退休教师李振华。
  “一个党员,就应该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要映红一片蓝天。”
  1953年冬天,南京师范学院的风华少年李振华,从繁华的南京夫子庙来到沂源县韩旺学校的3间破庙,开始了他在教坛上的修炼之旅。
  初到山东时,领导得知他从小在城市长大,年仅17岁,怕他受不了苦,决定安排他到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他却说:“不,还是让我到最艰苦、最落后的地方去。”从离开南京师范学院那一天开始,他已经是第三次作出这样的选择了。第一次是在学校选择了到最艰苦的沂蒙山区,第二次是在地区教育局选择了到最艰苦的沂源县,第三次是选择了到最艰苦的韩旺学校。他说,如果讲条件好,他就不离开南京了。
  韩旺学校办学条件之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走进位于半山腰的由3间破庙改成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洞一般的窗户、仅有的一扇门、透风撒气的四壁和大大小小石头课桌、玻璃瓶制的煤油灯、后墙角放着的一张旧床、不像样的泥炉子和提水用的瓦罐子。村支书告诉他:“这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上课时你就吹吹哨子。没有表,你就看着日头掌握凤凰彩票。阴天时,点一段麻秆,麻秆燃尽就是一节课。”晚上,他躺在教室一角的床上,外面是漆黑的夜晚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狼嚎,更令他难耐的,是无尽的孤独与乡愁。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教室里一下围拢来38名学生,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李振华在忐忑不安中开始了他的第一课。可是他的一口南方话,却引来了阵阵笑声和议论。李振华的心像针扎似的,他不知怎样应付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但是沂蒙人民博大宽厚的胸怀感动了他。大婶们亲手纺布,在煤油灯下为他缝制了御寒的棉衣、布袜子和“钩子鞋”。逢年过节,乡亲们争相邀请他到家里过节,把好吃的都给他留着。怕他受冻,乡亲们冒着严寒到山上刨来树墩给他生火。他了解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乡亲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韩旺村在孟良崮战役中出过36副担架,有8位乡亲在战场上牺牲。领导的关怀、乡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及老区人民对革命的巨大贡献,深深感动了他。当他看到韩旺村搞互助组连个记工分的人都找不出来,只会在墙上画杠杠表示时,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他亲眼看到山区文化的落后和乡亲们的淳朴与真诚,再也迈不开回乡的脚步,沉甸甸的使命由此追随了一生。
  他写信让家人寄来了一台收音机,每天跟播音员练习普通话,练了一段凤凰彩票未能学会,以后就干脆学说沂源话。今天,这位透着朴实和慈祥的长者,从外表上看,与沂蒙山人没有任何区别:一身半旧的中山装,脚上永远是粗布鞋,态度谦和,口音依稀尚存南方人特有的轻柔,却是地道的沂源腔。
  当时,沂源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37个贫困县之一,乡亲们靠吃糠咽菜度日,冬天有的人连被子也没有,孩子上学十分困难。面对这些物质和文化都极度贫乏的农民,他的心在剧烈地颤动。家里从南京给他捎来大米,他颗粒不留,分给最困难的学生家长。看到烈属耿大娘手脚被蚊子叮咬得肿块斑斑,他立即回到学校把自己的蚊帐扯下来,给大娘挂上。学生头发长,没有钱理发,他便自费买来理发工具学着为学生理发。冬天,有的男孩子家里少被子,就跑来和李老师睡在一个被窝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发扬抗大精神,自制了28种教具,业余凤凰彩票翻山越岭去学生家里补课。他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还成立了“红领巾银行”,学生做了好事,就可以在“银行”里记上分。1955年,沂源县其他学校的升学率为10:1,而他教的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轰动了全县。就这样,南京来的“洋学生”与沂蒙山的苦孩子成了师生,孩子们的苦成了李振华执教的动力。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蒙山沂水,年复一年,春华秋实,无怨无悔。为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他失去了青梅竹马的女朋友,放弃了回父母身边的机会,婉言谢绝了省、市、县选调提干的好意,把心思都用在学生身上。
  当时,他用这样一句话勉励自己:“一个党员,就应该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应该映红一片蓝天。”选择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在李振华献身山区教育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多次作出了常人难以作出的选择。而最终使选择的天平倾斜的砝码,是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
  “我把全部的爱和热情都给了我的学生。”
  1965年,李振华被调到与韩旺相邻的张家坡中学,一干又是15年。“文革”期间,他受到了冲击,游街、挨批斗、住“牛棚”,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扎根老区的信念。恢复高考后,他年年送高考毕业班。为了更好地照顾那些住校生,他干脆搬进了男生宿舍,冬天为他们盖被子,夏天给他们驱赶蚊子。有的学生从睡梦中醒来,看到这种情景,不觉流下感动的泪水,对他说:“您白天这么累,晚上还为我们操心,比我们的亲生父母还亲!”由于他关爱学生胜过自己的孩子,学生非常尊敬他,都发奋读书,年年考出好成绩。他教的学科在临沂地区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地区教育局在他任教的学校两次召开现场会介绍他的先进经验。
  李振华初到沂源时,曾经连续3年没有回南京看望父母。不是他不孝顺,是回家的路途太远,是假期的凤凰彩票太宝贵,他要给学生补课;不是他不想家,是回家的车票太贵,来回42元,恰好是他两个月的工资。那时他月工资21元,10元寄给父母,6元自己花,5元资助贫困学生。在李振华心里,42元钱可以资助多少孩子上学啊!
  1980年,他担任4个班的政治课,还兼一个班的班主任。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他接连收到父亲病重的电报。大家纷纷劝他回去,但想着眼前这些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他最终没有回去,而是安排上高三的儿子回家伺候老人。儿子哭着问:“为什么偏偏牺牲我?”李振华也掉下了眼泪:“唉,那些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改变命运就指望着高考啦,而你考不上还可以就业呀。你爷爷做了一辈子教师,他会谅解我的。”儿子回南京的第五天,李振华收到了“父病故”的加急电报。看到电报后他一下子晕倒在地。学生们的一份份大学通知书翩然飞来,李振华悲欣交集:父亲故去了,他没能在床前端一杯水,递一片药;儿子落榜了,3个孩子中,这个孩子功课最好,最有希望……失去的永远失去了,那颗为人子、为人父的心再也无法抚慰!这份悲怆与负疚深藏心底,永难释怀。
  不料,父亲的离去击倒了母亲,母亲落下半身不遂。这种情况下,李振华只有回故乡去了。南京的教育部门知道他是一名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优秀教师,非常希望他回去,并很快发来商调函。在沂源县领导和学生家长们的挽留下,他放弃了最后一次回南京的机会。心之诚意之切,李振华承载了老区人多少梦想与期望!为人所需为人所信赖,这是可以推却的吗?一个教师,难道真是这样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吗?是的,在沂源人心中,李振华正是这样的人。母亲生病的第十个年头,李振华把不肯离开故土的母亲接到了沂源。可是事与愿违,母亲在来沂源仅仅一年之后的一天深夜突然去世。李振华痛不欲生、心如刀绞,在母亲的遗体前长跪不起,闻讯赶来的乡亲、家长和成年学生哭倒了一片。处理完后事,李振华把乡亲们留下的960元钱送到南麻镇敬老院。他对老人们说:“我已经没有父母了。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的父母……”
  李振华早已桃李遍天下,但他的3个孩子却没有一个考上大学。对此,他说:“我把全部的爱和热情都给了我的学生。”
  “我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就是我的学生。”
  李振华当老师后第一次发了工资,就去买了理发推子。看到自己的学生头发像毡草一样,他心痛。他尝试着给学生理,也让学生给他理。理得再难看,师生也互不嫌弃。
  李振华喜欢学生,他的学生也喜欢他。他教的新生不过几天就能和他建立形影不离的感情。在韩旺村,只要发现山上有成群结队的学生,就能找到李振华;只要李振华一出现,就会在他的周围聚起成群的学生。乡亲们戏称李振华为“老母鸡”。学生们白天和他在一起,晚上有的男生就和他睡在一起。他的被窝里最多时睡着3个学生。当学生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时,他就从工资里挤出来,替学生交上。国家每月供应3斤面,他每次都是包成水饺,和学生一起吃。
  1982年秋,李振华被安排到沂源县城关二中(沂源县实验中学前身)任校长。这是一所新建的“特殊”学校,学生都是因素质差、爱惹是生非而被各学校“刷”下来的。刚招收的2个班共108名学生,大部分染有不良习气,其中9名是派出所的重点帮教对象;这些学生的平均入学成绩仅有28.5分,有26人的数学得了零分。这么一批后进生,管住尚且不易,更何况要改变他们。“看守他们3年,推出去算了!”对于这种论调,李振华坚决反对:不能把“次品”输送到社会上!话是这么说,可这群野性十足的“马驹子”根本不上“套”。对老师的教育,有的不屑一顾横眉冷对,有的无理取闹野蛮顶撞,更有甚者谩骂侮辱拳脚相向。有的老师被气病了,有的被打伤,还有的索性请了长假……面对这种局面,李振华这个校长也开始手足无措,一筹莫展。
  学生家长近乎绝望的哀叹和乞求,又一次唤醒了他的使命感。为了对症下药,他对学生进行全面调查,掌握了“病因”。李振华最懂得“情”的价值,因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成了他教育后进生的良药。他向老师们提出“转化一名后进生和向高一级学校送一名优秀学生同样重要,撒向学生全是爱”的口号。他带头去做,像慈父一般,体贴照顾这些被社会冷落的孩子。他善于从小处肯定学生,经过一段凤凰彩票的探索,逐渐完善了“小目标分层推进法”:针对个体特点,帮助每个学生制定小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激励学生朝着大目标迈进。同时,他建立了一套激励竞争评比机制,定期评比颁发“提高进步奖”,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就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小小的一张奖状、微薄的一点奖品,却能在后进生中掀起巨澜。这在许多人眼里没有指望的“一百单八将”,经过李振华3年的精雕细琢后,毕业的平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升学率达96%。城关二中这所一度被称为“少年看守所”的“特殊”学校,1986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文明单位。
  真情付出,必有回报。李振华爱生如子,他的学生爱其如父。李振华感到一生做的最大的事业就是教了1万多名学生。他爱他们,懂他们,一切为了他们。当记者问他,多次放弃从政是否后悔时,他说:“有一次,一位从领导岗。看到我正和几个老学生唠嗑,他很是羡慕我。我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就是我的学生。”
  “我实在没有什么可留给你们,这些荣誉代表了我的一生。”
  1997年7月,李振华退休了。平时怕影响他工作而久不登门的山里乡亲,纷纷前来看望。这一切,又令李振华寝食难安:老区人民的眷眷真情,拿什么来回报?贫困山区那些失学的孩子始终让他难以释怀。教育的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捐资助学、扶持贫困生仍然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振华倾其所有,把半生仅存的1.5万元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3份,分别捐献给他工作过的韩旺学校、张家坡中学和沂源县实验中学。
  李振华捐资助学的义举,像巨石激水掀起层层波澜。县委、县政府和韩旺镇的领导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的群众也纷纷捐款。现在,3所学校“振华奖学扶困基金”的资金如同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累计已达296万元。几年来,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捐款的人数已达6000多人次。为了让基金发挥应有的作用,李振华走访了300多个村庄,摸清了哪些是最需要帮助的家庭。基金设立以来,先后资助贫困学生8000多名,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2000余人次。
  为了资助更多的贫困生,64岁的李振华于2001年2月应聘到淄博万杰朝阳学校任初中部校长。他又将5.5万元的年薪全部拿出,资助不在基金资助范围的23名贫困学生。
  60多年来,李振华一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在农村工作的30年里,他竟然没进过一次理发店。他不吸烟不喝酒,甚至连茶都舍不得喝。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46年,30元的“钟山”表戴了52年,至今还戴着。从来没有穿过西装和皮鞋,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洗得已经泛白。几年前,他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到济南开会,其老旧甚至有点破损的中山服引起了保安的盘问。以他的工资和待遇,本可以过得很好,老来也应该享享清福了,可他至今仍生活在清贫中。
  60多年来,李振华教过1万多名学生,考入各类院校的就有数千人;资助贫困学生2000多人,其中完全由他供吃、穿、学杂费,最终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就达36人。在他的资助下,一个个贫困学子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有的走进了更高一级的学府,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他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家产。他曾送给孩子3包东西:一盘录像带,是记载他奉献教育的电视专题片《情洒沂蒙》;一本书,记录了他教书育人的艰辛历程;还有一份文件,是沂源县委发出的向他学习的决定。他说:“我实在没有什么可留给你们,只有这些荣誉留下来,它们代表了我的一生。人生在世不容易,遇到困难,有了委屈,可以看看这几样东西。”
  “人活着,就是要干事的!”
  年已78岁的李振华老人,几乎每一天都是那么忙碌。在教师岗位上时,他倾尽心血和汗水,回报老区人民;退休后,他关心下一代的脚步一天也没有停歇。他常说:“人活着,就是要干事的!”
  一退休,李振华就设立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先后与省内外860多名后进青少年建立帮促关系,为他们疏导心结,促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说:“感情的饥渴者,最容易被感情所融化。有的人之所以后进,是因为某一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出了问题。”李振华还特别在报刊上发表《“转后”与“培优”同样重要》、《认真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章,在全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作《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发言,利用多种途径和机会,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针对青少年迷恋网吧、思想受到毒害的情况,李振华经常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县城各个网吧,对进入网吧的未成年人耐心说服教育,提醒经营业主牢记社会责任,守法经营,不能只顾赚钱,贻误后代。对于因迷恋网吧而辍学的学生,他及时赶到学生家中,耐心细致地劝导他们立志成才、返校专心读书。在他的劝导下,已有12名学生树立自信,重返校园。
  留守儿童也是李振华特别关注的群体。78岁的他,经常走村入户,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特别是对那些长期见不到父母,而祖父母又管束不了的孩子,他总是耐心鼓励他们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并从经济上资助他们。他的爱心感动并激励着每一个孩子,很多留守儿童在他的关心照顾下有了可喜的转变。
  虽然退休了,可他还是人大代表。他认为,自己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这么多年,有丰富的经验,现在有凤凰彩票搞调查研究,正可为教育献计献策。2004年,在淄博市人代会召开期间,他提出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教育经费”、“农村学校应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10条建议。市长专门听取了他的发言,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专门征求了他的意见。
  他不仅仅关注教育上的事。作为人大代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许多问题,如公交车问题、城市规划问题,他都关心。群众有难题,也主动去找他。尽管退了休,他依然是个大忙人。
  作为长者,一项重要的人生使命,就是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传授给年轻人。他兼任山东工艺美院等31个单位的政治辅导员、顾问或名誉校长等职,先后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义务作理想、信念、孝道、事迹报告3100余场,听众达百万人次。“耕耘心灵无限美,洒向人间都是爱”、“从教一生情,甘为孺子牛”等,都是听众发自肺腑对他的评价。也有一些青年学生在听报告时质疑他的做法,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哪有放着钱不花,都给了别人的?要求与他对话。有些人对完话仍不能理解,便亲自到沂源县实地寻访。当核实李振华所说都是真实情况后,个个深受教育。78岁的他,从不拒绝每一位邀请者。他说:“能让我去讲,是对我的信任和尊重,我不能让人家失望。一年三分之二的凤凰彩票在外地作报告,我从来不感到累。能为社会做点事情,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如果我的报告能对人们有所帮助,那是我一生最值得高兴的事。”
  作为沂源县关工委副主任,他对学生的关爱无微不至。他特别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经常去检查校车运营情况,经常到学校食堂了解食品安全,经常趁放学时护送学生过马路。他担任法制教育进课堂顾问委员,让更多的学生知法守法。他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还主动为自己工作过的3所学校提供资料和实物,以帮助他们建立“荣誉展室”,作为品德课的实际教材,增强直观性。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除了讲述老区的红色革命故事外,他还大量讲述沂蒙老区乡亲如何对自己无微不至地关怀和他如何扎根沂源60多年并努力报恩的经历,教育孩子们知恩图报、奋发有为。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李振华却做到了。他将自己的大半辈子奉献给了老区,将一颗永恒的爱心融进蒙山沂水,融进老区人民的心中。在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里,李振华对自己的亲人负“债”累累,对自己的生活苛刻至极;他收入不菲却一贫如洗,贡献巨大却拒绝索取。可也正因为他的付出,本来目不识丁的学生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和有文化的劳动者,原本已经误入歧途的学生转变为合格公民。
  李振华是最早为共和国教育奠基的那批人之一。这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谱写着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者之歌。他那筚路蓝缕、艰苦耕耘的事迹,永远激励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是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