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要筑牢“底线”

泰安市教育局 阚兆成
  在今天,职业底线下滑的现象很不鲜见:有养殖户在饲料里添加瘦肉精,有奶站往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有白衣天使收取红包,有科学家为利益忘却良知,有各级官员行贿受贿以致锒铛入狱……
  “潜规则”大行其道也是底线下滑的重要表现。一旦遇上“事”,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通过权力、金钱、关系来摆平,而不是依法、依规办事,通过正常的渠道去解决。似乎不动用“关系”,就没有安全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在古人眼中,失义和离道才是耻辱。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而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长久以来已成为中国人的处世信条。可近年来“道”字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悄悄变成了“钱”字,随之而来的就是拜金的浪潮,为了钱可以丧失或选择性遗忘底线。如果政治信仰不坚定、纪律约束不严格,就很难把握住自己;如果不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就会突破道德底线;如果无视法纪的威严,经不住各种诱惑,就会突破法纪底线;如果为爱好所迷,被情趣所累,就可能突破生活底线。
  底线是最低标准,就像十字路口的信号灯,人人遵守规定就会道路通畅,人人违章就会造成道路拥堵,严重者还会酿成祸端。堵车的真正原因不是路窄,而是人们的心窄——哪里还有礼让三先?哪里还有先人后己?中国的真正强大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国民素质的大提升。
  记得小时候,家长会告诉我们一些禁忌,譬如,村口路旁那棵老槐树是碰不得的,谁毁坏了就会有灾难;小燕子是不能打的,打了就瞎眼,等等。因此,村口的大槐树生长了几百年,小孩子从不捉小燕子玩。人的敬畏之心和潜意识里的自我约束,是比法律条文更加有效的。
  就中小学教育而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信仰。这15个字做好了,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乱穿马路、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公共意识的缺乏,是底线意识的缺失,造就了一种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的普遍存在又造就了一种你争我抢的不文明“秩序”。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细节虽小见风骨。政治底线要用忠诚守卫,思想底线要用信念守卫,道德底线要用良心守卫,生活底线要用健康守卫,法纪底线要用荣誉守卫。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底线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不做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