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让校长更专业更专注

  本报讯(通讯员 吴洪杰 记者 张桂智)诸城市建立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公开选聘、职级管理、培养培训、监督考核等制度,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让校长更专业,更专注,推进教育家办学的进程。
  为进一步激励广大校长敬业奉献、锐意进取,诸城市每两年一届评选表彰“龙城名校长”。2010年,市政府隆重表彰首届“龙城名校长”10名,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2011年,市财政拿出13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落实校长职级补贴,激发了校长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为了让校长更专业,该市提高校长的选用“门槛”。“以前,一些没有教育情怀,不懂教育的干部被安排到学校担任领导职务,很难适应校长的专业性要求。有的校长追求的是‘做官’,而非专业发展,其精力往往不在学校教育教学上。”该市教育局局长李庆平说,自从学校取消行政级别,校长的任职资格被明确以后,以前的这种现象不见了。
  在诸城市,担任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而且这个资格还要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认定一次,每认定一次有效期为4年。这就意味着,新任校长的人选必须从具备资格的人中选聘。
  与此同时,从2002年开始,诸城市探索建立教育干部后备人才考选制度。当年,全市从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中通过文化测试、面试答辩、考察考核等环节,产生后备教育干部69名,纳入人才库管理。在这批后备干部中,已有16人分别走上了镇街中心学校或市直学校正、副职岗位。
  近年来,诸城市进一步完善加强校长后备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9月,市教育局出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该实施办法分市直初中校长、市直小学校长、镇街中心学校校长、镇街初中校长、镇街驻地小学校长五类后备人才,分别确定了资格过渡人员的范围、条件和公开考选人员的范围、条件。在后备人才的条件中,还明确规定了教学经历、班主任经历、业绩考核、教职工信任度评价等具体要求。2011年11月,通过资格过渡、公开考选的方式,该市产生5名高中阶段学校校长后备人才、34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后备人才,纳入后备校长人才库重点培养。
  该市积极营造有利于后备干部成长的氛围。建立健全校长后备人选业绩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对校长后备人才每2年认定一次,每4年一个管理周期,符合认定条件的,可继续参加认定。建立校长后备人选定期谈话、听取汇报和学年度考核制度。将校长后备人才队伍作为市级必训人员管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培训规划,实行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提高校长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健全刚性的保障机制,确保“备”与“用”有效衔接,明确提出,凡义务教育阶段纳入职级管理的校长出现空缺,原则上从相应的校长后备人才库中公开选聘。加强对校长的全面培训,定期举行专家讲座、知名校长报告和名校经验交流会,举办重大课题推介会。同时,还举办校长专题论坛,中心校校长每季度一次,初中、小学校长每月一次,交流新课程改革经验,研讨教学、管理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行动研究,破解课改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