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农大全力培养卓越工程师

本报通讯员 翟荣惠 胡化坤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机电学院正式成立卓越工程师培训班,首次进班的60名学生是从200多个报名者中筛选出来的。他们将在21位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卓越工程师成长计划。
  卓越工程师班的班级虚拟化,学生仍在自然班内正常学习与实践,重点利用课余及寒暑假凤凰彩票,参与教师科研,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为成为工程师积累宝贵的经历和经验。此外,卓越班还将竞赛拉动、项目带动、平台推动、师生互动、政策联动等综合优势集中在一起,也让创新与创业融为一体。
校企联动
培养“会动手”的学生
  根据教学计划,60名学生将按照能力提升、科研实训、企业实践、转化应用四个模块进行培养。每周都有创新创业课程或讲座,每周都有创业研讨,让学生开拓思维,提升能力。学生每周有两三次机会进入实验室、实训中心,进行科研实训,开展机电类特色产品的孵化,提高动手能力。学院每学期组织学生去企业考察、学习,寒暑假到企业定岗实习;学生参与研发、工艺改进,接触真实的市场。校内外导师共同辅导学生参加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学生组建高水准的创新团队与创业公司。
  在21位导师中,有13位来自企业,其中包括泰安华鲁锻压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印博士、中国重汽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宫学民高级工程师、国泰集团董事长杨学东等;有吕钊钦教授、王金星教授等8名校内导师,他们都是学院的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指导学生经验。目前,学院筹集了几万元的专项资金资助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对入选学生给予优惠政策。在学科竞赛、课题申报、获得创新创业资金等方面,学院都会适当地向卓越班学生倾斜。在免试读研究生、就业方面,卓越班学生也会被优先推荐。
  卓越工程师班成立仪式刚刚结束,山东恒通膨胀节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焕庆就为学生作了一场报告。他讲述了自己从一线职员到企业老总的经历,就自我定位、就业择业、素质发展等问题与学生展开了讨论。
以赛代练 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为工科学院,山东农大机电学院一直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2003年开始,学院就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4项国家级大赛。通过不断参加这些大赛,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辅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得到提高。
  尽管电子大赛不设教师奖,但是对取得优秀成绩的辅导教师,机电学院在教学成果、教学质量评比、工作量补贴以及职称评定中都有所体现。为了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学院在制度上不断完善。高层次大赛获奖者可免试推荐读研究生,学院在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在综合测评加分上也会有相应体现。2008年夺得全国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的郎需强,在综合测评中并不在前15%,但依然顺利地取得了免试推荐读研究生的机会。
  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大赛以外,机电学院还出台多种措施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热情。学院有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对学生免费开放专门的仪器设备,老师牵头的课题研究也允许学生参加。
  现在,动手设计产品、参加专业比赛已经成为机电学院学生的学习时尚。仅2013年,在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IT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重要比赛中,机电学院学生就有200多人参赛,共获得45项奖励。
  入选首期卓越工程师班的高琳 ,在读大一时就与同专业的王兴华、高鹏等同学组团参加了“机电之光”产品设计大赛。他们研制的智能语音垃圾桶获得二等奖,并被推选为国家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在读大二时,高琳 参加了“机电之光”模型设计大赛、机电产品设计大赛,均获一等奖。他说:“学校实训楼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实践场所;‘机电之光’模型设计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为我们了提供交流、切磋的机会;创新创业导师,为我们的发展引路护航。在卓越班,我们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