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废品一百七十六吨资助贫困生八百五十人

  本报讯(通讯员 刘志松 王爱庆)“高三1班895.7斤,高三2班875.4斤……”负责废纸称量记录的学生会干部毕玉平沙哑的声音里带着一股兴奋劲。“班长,帮我把饭卡和水票交给需要的学弟学妹们吧。”高三毕业生离校的时刻,利津二中校园里这温馨的一幕让人感动。同学们争着把用过的书本、练习册、演草纸放入班内的废品收集袋中,把暖瓶、水票、饭卡等物品留给学弟学妹中的贫困生。这些温暖举动的背后,是一个坚持10年的温润人心的故事——二中师生接力传承的“青春暖流”助学活动。
  据悉,利津县第二中学是目前东营市唯一一所建在农村的高中,在校学生大都来自周边乡镇的农村家庭。2004年10月至今,该校开展的“青春暖流”助学活动已经走过了整整10个年头,共收集废纸、废瓶等176吨,折合人民币价值18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850余人。
  记者看到,学校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废纸收集角,同学们自觉把用过的纸和喝完饮料的瓶子放进袋中,并由专人负责整理,每周五各班到固定地点上交收集的废纸。校团委和学生会负责组织、称量和统计,将所得钱款存入“青春暖流”助学金账户,每周对收集情况进行公示。
  学校用卖废品得来的钱款,每年为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放1~2次助学金。目前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陈秀红,是利津二中原学生会主席,同时也是“青春暖流”助学活动资助过的对象。2007年陈秀红毕业时,在家庭非常贫困的情况下,仍拿出200元捐赠给“青春暖流”助学基金。她说她要把“青春暖流”的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学弟学妹们不因贫困的苦涩而失去学习和生活的力量。
  “‘青春暖流’助学活动十年如一日,风雨不辍,培养了师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良好习惯,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德育的载体和平台。”校长李新民这样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