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劳动教育全面育人,育全面人

本报通讯员 魏方彬
  “李校长,您好!我是李沁阳的父亲。我一直觉得孩子除了学习什么特长也没有,但今天,孩子却独自为客人做了一桌饭菜,八菜两汤。孩子的表现让客人惊讶,也让我倍感自豪。非常感谢学校为孩子成长所做的努力。”山东省章丘市福泰小学校长李枝新接到了学生家长发来的这样一条短信。
  这条短信折射出章丘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借助劳动教育全面育人、育全面人,为实现学生有特长、个性化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劳动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章丘市教体局正是抓住这一关键点,既加强顶层设计,更注重基层探索,探索出了一条引领学生通往美好未来的成功路径。
劳动教育从开发校本课程出发
  近日,记者走进章丘市福泰小学的“小天使当家”家政训练基地时,学生们正在上“鲁菜飘香溢校园”综合实践劳动课。在面点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做出了小刺猬、小兔子等各种造型的面点。“我们开设的劳动课程,首先要让学生们喜欢,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感受到生活的味道。”谈起劳动课程,李枝新这样告诉记者。
  在福泰小学,学校每周三下午安排两节固定的劳动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了一系列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享受劳动为目标的劳动课程,包括陶艺、编织、快乐小厨房、剪纸等,涵盖多个方面。“我们想利用4年凤凰彩票,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国菜系,尤其是鲁菜菜系的历史背景、故事传说,初步掌握几种鲁菜的做法,从中感受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李枝新说。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劳动需求,课程是最重要的载体。学生的差异、个性化发展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来实现。”章丘市教体局局长李忠新说。为此,章丘市放权让每所学校积极开设各自的特色劳动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章丘市辛寨镇鲍家小学位于鲍芹研发基地。学校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开发了“鲍芹种植”校本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鲍芹之乡》,对全体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安排村中有种植经验的刘殿云担任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每周安排不同的班级去劳动实践基地劳动,结合鲍芹的生长规律,让学生参与育苗、施肥、浇水、除草、杀虫、收获、储存等一系列的管理,有时还聘请菜农给学生上示范课。
  “自从学校开设劳动课程后,孩子看到我们从农田回来,会主动为我们倒水,还学会了做饭,周末也会跟着我们去农田帮忙,再也不整天趴在电脑桌上了。”鲍家小学学生侯祥月的家长告诉记者。
盘活校内外资源,让“名师”走进校园
  “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尤其是要科学分析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乡风民情、自然资源、文化遗存等。”李枝新告诉记者。福泰小学为上好面点菜品特色课,聘请了校外“名师”。这些“名师”不是大牌名厨而是学生家长。很多家长本身就是鲁菜名厨,积累了很多经验。请他们来上课,家长教得兴趣盎然,学生学得如痴如迷,劳动课堂轻松活泼。“让孩子们成为会劳动、能劳动的‘小行家’,这比卷面成绩提高多少都重要。”一名家长一边教孩子揉面一边对记者说。
  “我的韭菜发芽了!”“我的豆芽长大了!”一进入章丘市诺德实验小学教学楼,记者就听到学生们的欢呼声。这是学校种植饲养社团正在开展“绿色蔬菜种植”综合劳动实践活动。该社团在教学楼宽敞的走廊里开辟了一处“小小生态园”,作为育苗种植基地。同时,学校聘请了当地农技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在种植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各种农具、蔬菜种子,学会了泥土的平整、保墒,蔬菜的种植、移栽,了解了各种蔬菜的生长情况。
  “我们章丘大葱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除了水土因素,也和我们懂种植、会管理有很大关系。我们要把地方特色引入教学,让学生更爱这片土地。”章丘市诺德实验小学校长王化杰告诉记者。学校将当地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劳动教育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让教育真正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