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乡间有支大学生“雨燕”支教队
发布日期:2015-08-28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871次
本报记者 王文杰 通讯员 王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由授课转为进行引导与补充。在交流过程中,师生相互启发,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双向学习。”“雨燕”梦之队的队长贾小雨在临沭县尚庄村“尚学堂”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仪式上说。
7月27日至8月2日,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队“雨燕”梦之队来到临沭县尚庄村,携手大学生村官鲁茗实施了教育支援项目。在短短的7天里,他们为村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创新教育——“双箭头”课堂计划、持续教育——“YF-YE CLASS”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他们用青春的力量托举起学生的求学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大学生的社会担当。
为打破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局限性,“雨燕”梦之队充分发挥网络的延展性与大学生的人才优势,支教开始前就在烟台大学内进行了志愿者招募,以便进行后期的网络对接工作。同时建立了自己的“YF-YE CLASS”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网站,打破时空的局限,实现了留守儿童教育帮扶的可持续性。
据“雨燕”梦之队创新教育负责人蔡萍介绍,在“双箭头”课堂上,村里的学生按照成绩进行搭配组合,上课前对教师给他们编制的教案进行预习。正式上课时,教师会给每个小组分配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将讨论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并由其他学生进行讲评,最后由教师针对重难点详细讲解。
在“双箭头”课堂上,村里的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语数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上舞蹈课、音乐课和美术课。“我想学跳舞!”“我想画画!”“我要唱歌!”孩子们纷纷喊出自己想上的兴趣课。负责教授舞蹈的队员丁晓娇说:“在村里,他们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学习这些东西。我们希望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尽可能地教给他们,让他们知道还有这么多值得追求的东西,在他们心里播下小小的梦想的种子。”
在8月1日“雨燕”梦之队组织的汇报演出中,舞蹈班的小朋友为大家带来了舞蹈《明月几时有》,音乐班的小朋友合唱了《栀子花开》,美术班的小朋友则用自己的画作举办了绘画展。
烟台大学支教小组自2000年成立以来,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人。小组组织结构也日渐完善,由最初单一的支教成员发展成为管理组、信息组、志愿者组,逐渐趋于完整化、合理化。在15年的凤凰彩票里,支教小组已成为烟台大学的一种精神体现。虽然每年都有志愿者毕业,但支教的精神却始终在校园里传递。这种精神就像接力棒一样一级级地传递下去,大学生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志愿者的责任与义务。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